作者:顾骁 来源:摘自《父母装傻,孩子更聪明》
很多能力并不是长大了自然会有
看到过这样一则报道,说的是一个因为工作不能请假的母亲,让自己十四岁的女儿独自坐长途车从深圳回梅州老家,上车时妈妈一再关照司机,可车到了目的地后,接孩子的家人却没有看到她。焦急万分之下,家长到处张贴寻人启事,直到十多天后,才发现她的行踪。原来孩子在汽车中途等客时,下车上厕所,等到她回来后发现,车已经开了。由于行李都在车上,她问路边人求助借钱打电话未果,只好跟着她们去打工,好赚打电话的钱。后来有人看到寻人启事才找到她。这么大的孩子既不知道应该向警察或保安求助,也不知道打110是免费的,这样的结果不仅反映了孩子缺乏应变能力的培养,更反映了实际生存能力的缺失。
像女大学生被小学文化的人,骗到乡下给卖掉了,这样的新闻也是越来越多,这更应该激起我们对教育的思考。我们在保护孩子的时候,是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该有的能力就会自动有了。很多家长会举例,我们那个年代的人不就是这样的吗?很多能力并不是学校和父母教的,到一定岁数就会了。但别忘了,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和我们小时候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我们小时候,由于贫穷、多子女、对学校教育没这么重视,才让我们有了更多的自由,而正是这些自由成就了我们。我们在自由玩耍和照顾家庭的时候,培养了很多弥足珍贵的能力。
学习就是读书吗?
一个足球运动员在训练场上训练十六年才能上场比赛,假如这位足球运动员不训练射门,不训练防守,只训练长跑和折返跑,我们会觉得荒唐。其实,我们的教育就是如此荒唐,一方面缺乏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另一方面所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我们去找工作,老板都是问,你能干啥,不会问,你能读啥。如果我们只是培养考试能力,而不是生存能力,难免直面“毕业即失业”的窘境。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给孩子更多机会解决现实当中的问题,而不是当一台只会死读书的机器。我们要首先了解,孩子在现实当中处理各种异常问题和课本当中的问题之间所存在的巨大差异。
处理正常事务和处理异常事务的差别
在考试的压力下,很多家长将“唯有读书高”视若圣旨,除了学校学习,不让孩子参与任何实践活动。这样的孩子即使学习成绩不错,也是一个社会生存能力极差的“低能儿”。孩子的成长需要体验。有意识让孩子从小吃点苦、受点罪、跌几个跟头,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社会经验,更重要的是,使他在挫折中悟出道理、锤炼本领,为人生的成长积累面对挫折的勇气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良好心理素质。
把每次异常都视为锻炼孩子的机会
儿子有一次上学没赶上校车,就和保姆一起自作主张乘了公交车,结果坐错了车,来到了陌生的地方。儿子找到一家小店,借电话联系我,并让小店店主告诉我他们所在的方位,让我顺利找到他们。有了这样的经历,我相信孩子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可以从容不迫的处理。
有一次,我他去柬埔寨旅游。面对大小吴哥的美景,我被深深地吸引了,拿起相机不停地拍照,忘了集合时间,等回过神儿子早就没在身边了。这时候,旅行团一个成员打电话给我,问我是不是在找儿子,并告诉我,儿子跟他们在一起,让我放心。耽误了集合时间,大家都以为我是在找儿子,当我告诉他们我是在拍美景时,大伙很不解,这么小的孩子如果丢了该咋办?我说:“如果丢了,不正好是他学会如何克服困难的机会吗?”
有了这样的经验,带女儿也是如此。有一次,我们全家去商城吃饭,两岁的女儿要上厕所,厕所是公共的,我跟让出了饭店去上厕所,完事后我让她自己找回原来的地方。结果她几次都走错了路,甚至有一次路过了原地都没有发现,我不吭声由她带着走,孩子最后还是找到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学会了如何动脑子克服困难,更收获了成功的喜悦。这样长大的孩子,日后的实际生存能力一定不会差。然而,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大量类似开发智力的机会都浪费了。
在超极少年成长训练之中,我们经常会给孩子“出难题”。比如向陌生人问路,求助别人完成某些任务等。有所发生的事情都会具有非预测性,比如,营员之间相互投票选出最不受欢迎的营员,被当选的营员有可能是平时我们认为表现很好的学生。比如,孩子没钱了,我们会提供孩子更多赚钱的机会。有一次,在厦门鼓浪屿的活动中,有个孩子走丢了,他一反过去的紧张,给妈妈打了电话,要了老师的手机号,最后顺利归队。妈妈对孩子的镇静感到震惊,可要知道,这是孩子本来就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