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顾骁 来源:摘自《父母装傻,孩子更聪明》
一位家长在我这取经后满心欢喜地回去实施改革大计。一个月后他愁眉苦脸地跑回来找我:“顾老师,您这法子不管用啊!”原来这位家长觉得上小学的孩子做事很不自觉,每天作业都拖到晚上十点以后才完成。虽然实施了奖罚之后,依然没有什么实质改变,我仔细了解过情况后告诉家长,其实孩子学习成绩不差,没有必要写那么多作业,孩子对作业已经没有兴趣,应该给孩子安排一些更有意义的学习。
新型的智力开发,要求我们必须改变家庭的专制文化,建立民主文化。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真民主还是假民主呢?您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合理吗?怎么来判断呢?
在真正民主的氛围中,孩子的教育和孩子的管理是有所区别的:在教育上,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在管理上,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但在专制文化中,两者不分,在我们跟孩子传授知识、讲道理时,孩子只有接受的份儿。法制管理并不是把我们对孩子的要求白纸黑字写出来互相按了手印就好了,而是要改变我们对孩子要求的内容,让他们更愿意接受。
我们提出要多理解孩子“犯错”,但并不是说纵容“犯错”。家长得搞清楚我们要遵守什么,宽容什么。首先明确,什么是对孩子的刚性要求,什么是可以放开让孩子尝试的。孩子和我们的冲突往往也是因此而起。比如,孩子自由恋爱,我们会干涉,但这本应该是孩子自己的权利。而有些本应该严格要求的,却没有能够严格要求,比如,孩子在兴趣班的选择上十分随意,养成了随意放弃的习惯。
有人就会问了,什么才是最合理的界定标准呢?
有个非常简单的办法,把孩子独立生存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作为唯一标准,那就百分百不会出错。很多家长习惯以学习成绩为标准,其实并不合理。依照此标准,我们干涉孩子选择对象就不符合约束孩子的标准,帮助甚至代替孩子选择,只会让孩子失去选择能力,他们将来在其它选择上可能还是会犯错误。
在实施了家庭奖惩制度之后,如果孩子依然不愿意做我们安排的事情,那最大的可能就是我们所安排的事情就不对。因此家长们要学会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
奖罚制度不是权宜之计
有一次跟家长聊天,他说跟孩子定了规矩,可小孩新鲜劲一过就完全不按规矩来了。这个时候电话响了,家长接通电话“什么?!这次还降了五名!扣他十分,这周末答应去动物园玩的事儿也给他取消了。孩他妈,你别跟他说什么情了,我就不信还治不了他……”
我一下明白这位家长的奖罚制度为什么难以生效了。
大家来分析一下,要想让奖罚制度有效,就不应该让它作为传统教育的补充形式,而要成为我们管理孩子的主导形式。奖罚制度不是简单的对孩子表现好坏予以的肯定或者否定,更重要的是我们都遵守这个共同的规则,而不是让家长或孩子的情绪来主导。
真正的奖罚管理,首先应该把我们长期无偿给予孩子的东西都“收回来”,不止是玩具之类的实物,也包括了游戏时间,孩子只有表现好了才能得到这些。奖罚制度应该培养孩子勤劳致富的意识,克服过去的不劳而获现象。以管理成人的方法去管理孩子,才会真正产生效果。
当然我们在实施时,孩子仍然会有不按要求做的情况,但需要注意的是,孩子需要承担不按规则做的后果,而不是家长情绪的肆意发泄,这就意味着,孩子违规依然对他是有教育意义的,甚至是更重要的教育。我们不是为了消灭孩子犯错误,而是逐步降低孩子犯错误的频率。
在这里家长们遇到的另外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协调学校的学习。由于体制的问题,孩子的作业很可能已经超出了他们的实际承受能力,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写作业,孩子基本上没空再去做其他事情。当孩子长期处在被动学习下,智力就得不到充分开发,反而影响到了学习效率。我们不妨把孩子学校的学习完全放手,让他们自己掌控,通过奖罚控制孩子作业完成情况。比如,我就对儿子的作业这样规定:语数英三门都得A,奖励8分;两门得A,奖励4分;一门得A,奖励2分。一门得D,或者没写,扣1分。这样规定之后,儿子是否写作业,我就不管了。如果有一天,儿子宁愿扣分也不想写作业,说明他真的累了,我没有必要逼他。
刚开始尝试放手时,家长们可能会担心孩子失控。但从儿子的成长,以及我辅导过的孩子的成长来看,非但没有失控,反而孩子在有了更多时间做益智的事情,变得更加聪明,做作业时间也更短了。
对孩子要进行清晰化和定量化的管理
对孩子要求要具体,不能有模糊的空间
我们常常规定孩子做事不能拖拉,对人要有礼貌,胆小要大一点等等,这些模糊的概念列在奖罚制度里最容易引起争议,经常是我们认为没有达到要求,孩子却认为做到了的。
不妨这样规定,孩子20分钟内吃完饭,见了叔叔阿姨要叫人,能够完成爸妈设计的挑战项目,把要求都清晰、定量化,才会避免我们和孩子在是否达标上的产生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