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顾骁来源:摘自《父母装傻,孩子更聪明》
儿子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他问我,太阳到地球有多远的距离,我反问他:“你说呢?”他说:“有没有一千公里?”在孩子看来,一千公里是一个大数字。我并没有告诉他对还是错,而是让他查看一下地图,深圳到北京有多少距离。他发现,深圳到北京差不多两千公里,那太阳到地球就不可能是一千公里,于是,他修正了自己的答案,认为太阳到地球的距离至少也要超过几十万公里,虽然这离正确答案1.5亿公里还有很大距离,但已经在向正确答案靠近,我们还可以用月球到地球的距离继续启发孩子。
爱因斯坦从小就对父亲给他的罗盘感到好奇:为什么罗盘无论怎样翻转,小红针总是指着一个方向。父亲没有立即回答,而是让他好好想想。智力开发不是告诉孩子答案,而是让孩子学会思考。
孩子有时候会偷懒,急切地希望知道方法。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尝试着先问问孩子:“你对这件事情是怎么看的?”“你认为有几种可能的选择?”“不同的选择各有什么特点?”无论孩子的想法多么接近最终结果,都不要把最终结果告诉孩子,思考是最有效的智力开发。如果告诉孩子方法,那只是得到了好结果,但不利于孩子的智力开发。
我们可以看这样一个案例:超极少年训练营有个孩子想用教同学悠悠球的玩法来赚钱,可有些同学没有悠悠球,这就产生了教学成本问题,这个成本是否能抵得过收入呢?于是,妈妈跟孩子展开这样的对话:
妈妈:你的生意好像不是只赚不赔啊,你赚的钱能抵得上你的成本吗?
孩子:没事啊,我可以多招几个学生。
妈妈:那你以前玩悠悠球,一般玩多久就坏了?
孩子:一周吧。
妈妈:那你的悠悠球多少钱一个?
孩子:十五。
妈妈:那你一周之内,要招几个学生呢?能招到吗?
我们跟孩子这样的对话,相当于孩子在举哑铃举不起来的时候,我们帮助孩子减轻一些重量,再让孩子继续举。如果我们直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那就相当于我们替代了孩子举哑铃!当我们跟孩子用这种方式沟通时,孩子遇到难题会更愿意跟我们商量。
用鼓励/表扬/奖励来激发孩子的思考
经常看见为人父母者满头大汗地追着初学骑车的孩子,又是给扶车子,又是大呼小叫地发号施令,自己累个半死不说,孩子紧张得腿肚子发颤,小脸煞白,还未必领情。
并不是所有的道理靠说教都有用,告诉孩子应该如何把握平衡,在这个时候完全没有意义,因为孩子在高度紧张之中,哪里听得进去你在说什么。而且,孩子的感受我们也体验不到,我们给孩子的指导未必是对的,那还不如给孩子更多自己不断训练的空间,让他自己琢磨、体验。我们倒是可以多给孩子一点鼓励,比如,孩子在学习跳绳的时候,我们记录孩子一分钟能跳多少下,只要进步就给予奖励,孩子就会进步很快。
当孩子有了一定的行为能力时,就已经表现出强烈的愿望,希望可以自己做主。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当我们想帮孩子做点啥时,他会说:“我自己来,我自己来。”孩子无法容忍别人替他想或替他做任何他自己可以做的事,这就是我们说的第一逆反期。真正的智力开发是让孩子照他的心愿长成自己原本的模样。
当孩子不愿意思考,有依赖心理时,通过鼓励、表扬、奖励的间接方式是很管用的。事实上,对于那些已经养成依赖性思想、不愿意动脑子的孩子,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实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