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顾骁来源:摘自《父母装傻,孩子更聪明》
一、可以引导孩子多看启发性的书籍。市面上的书太多了,如果孩子花费很多时间看一些毫无营养的书,自然是浪费精力。他们不懂得选择好书,是因为孩子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书。这时候,我们的引导也非常重要。从智力开发的角度,我们要鼓励孩子多看那些可以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书,而不是过多知识性的书。比如那些历史故事,那些描述事物发展过程的书,会更有利于启发孩子的思考。有很多非常伟大的教育工作者把那些蕴藏伟大思想的经典变成了通俗易懂的童话,讲这些故事给孩子,会起到娱乐和教育的双重目的。
寓言故事就是把深奥道理通俗化的一种形式,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解释相对论:“当你坐在漂亮姑娘旁边,你就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而当你坐在火炉边你又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
二、合适的电视节目。电视已经成为传播信息的主要形式,与其我们天天和孩子在看不看电视上战斗,还不如跟他们达成妥协,在规定时间里看限定范围内的电视。我会尽量选择那些人与人之间冲突的电视,这类电视包括四大类:
第一类、直接反映人与人之间冲突的历史剧或现实题材的电视剧,比如《雍正王朝》、《成吉思汗》、《走向共和》、《大宅门》、《长征》、《潜伏》、《我是你兄弟》、《家产》、《北平无战事》等;
第二类、体现励志的作品,如《阿信》、《大长今》等。那些名人的成长经历等励志类故事仍然对孩子的成长有积极意义,只是选择要慎重,尽量避免那种假借名人塞进私货的片子。
第三类、反映现实社会的社会矛盾,如《经济与法》、《法制纵横》之类的专题等;
第四类、体育比赛或其它类型的竞赛节目。比如中央电视台的反应如何找工作的《挑战极限》。
三、围棋是很好的智力开发工具
围棋中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对人类在工作和生活具有非常好的指导意义。
第一、围棋注重整体和效率。每一步棋有很多种选择,但所发挥的效率是不同的。要想赢,就要使每一步棋的效率发挥到最大。围棋教会人们做每一件事都应是有效率的,否则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失误。特别是在众多事情摆在面前的时候,做事的顺序非常重要,不同的顺序导致的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高明的棋手往往胜在大局观上,围棋经常要弃子,弃子不是无奈之举,而是为了更大的胜利。即使由于不慎需要弃子,也要充分利用弃子,使损失减小。有时候甚至利用弃子作诱饵。
第二、围棋具有强烈的竞争性。由于平局是极为罕见的,胜负的标准和下棋的规则非常简单,学习围棋到什么程度的最终衡量标准不是直接反映他记住了多少定式,而是他取得了多少比赛的胜利,一个孩子会十分清楚这一点。当孩子要想不断地胜利,就要不断地比赛,在比赛中找到差距再补充知识,这会让孩子更加主动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也增强了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记忆力。
围棋和学校的课程不同,不会有满分。我在培养孩子下围棋的时候,一开始让九个子,我规定,只要他连赢三盘就少让一个子,尽管他总是在输棋,但又总是在进步。其它智力游戏很难有像围棋这样,孩子即使是输棋,也可以感受到进步。这使孩子明白胜利和失败只是标准不同而已。
第三、学会掌握主动权。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主动权的掌握决定了交易双方谁是更为成功的人。围棋的高手总是牵着对方的鼻子走。在学围棋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不被别人所牵制。这就是围棋中的先手。能掌握先手,就掌握了主动。
第四、围棋培养平常心。在下棋的过程中有赢有输,加上我们对输赢的标准不同,孩子经常经历胜利和失败,就会把胜利和失败当成家常便饭,也就不会在关键性的考试中惊慌失措。这种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模拟考试中也很难做到的,一方面模拟考试不能经常进行,如果在家里做模拟题,环境和真实的情况还有很大差别;另一方面,模拟考试的对抗性比下棋要来得低,心理压力要小。
第五、围棋培养了自我学习的能力。初学围棋要记住很多基本的定式,这都需要好的记忆力。但是胜负不能完全靠定式,需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特别是以往失败的经验,对今后的对局特别重要。一个求胜欲望很强的人,会自觉地总结自己得失。
第六、学会换位思考。不仅要考虑对手的优势和劣势,同时要考虑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这就是博弈。在现实的社会中,有许多事情需要根据对方可能采取的步骤来决定自己的步骤。当我们能够充分地估计到对方所采取的步骤,也就掌握了胜利的主动。这在我们学校所学习的课程中是没有的。
第七、围棋让孩子学会一丝不苟。要想赢棋,光有大局观不行,还要对官子和死活等进行精确计算。任何可能的小失误,都有可能导致整个局面的扭转。接受过围棋训练的孩子,很少会在考试过程中出现看错题目、漏看到题目之类的错误。
当然,棋类项目的缺陷是花的时间太长,这和现代人生活普遍的高节奏不相符合。上面是我例举的一些方法和案例,家长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尤其是孩子的兴趣点来合理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