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傻第三招:“我不知道怎么做!”

阅读量:2万

  作者:顾骁来源:摘自《父母装傻,孩子更聪明》


  劳动给孩子带来巨大的成就感


  女儿一岁半时,每次小便后,她都会主动倒尿盆。对于1岁多的幼儿,正是自我意识形成的时候,表现出“我自己来”的强烈愿望:宁可自己跌跌撞撞地走,也不要大人抱;宁可自己舞勺弄筷,也不要大人喂。3岁起,孩子就有了独立生活的要求和可能,他们渴望自己动手做事,可是作为父母一般会不由分说地制止类似的行为,我们剥夺的不只是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更是孩子感受成长、寻求快乐的机会。


  在我们父母辈,带几个孩子是很正常的事,他们带孩子的同时还要工作、操持家务,可现在轮到我们自己带孩子时,光一个宝贝疙瘩就让人感觉辛苦万分。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总是想帮孩子做点儿什么,我们和孩子的联系纽带似乎只有给予和被给予的关系。在生活上尽可能给孩子照顾的做法,让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越来越弱化。


  在超极少年成长训练夏令营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已经到了上学年龄的孩子还不会自己系鞋带、冲厕所、洗澡,甚至有些孩子吃饭还要喂,穿衣服还要大人帮忙。这些生活基本能力都不会,读书还有多大意义呢?


  每个孩子都希望在参与大人的事务中体现自我价值,即使是那些成年人认为无足轻重的琐碎家务。当父母与孩子一起做家务,可以让孩子感觉父母重视他,爱他,平等地对待他,满足了孩子爱和尊重的需要。比如,学龄前的孩子,在成人打网球时,会积极地帮成人捡球。儿子十一岁时,我们要搬家,他特别想参与,我告诉他把作业做完就可以参与,孩子比平时更积极地写完作业,乐呵呵地加入到搬家大军中。由于我们大件都不准备搬,就没有请搬家公司,这样一来,我们用自家车要来回跑很多趟,每次儿子为了争得机会,总是早早地把作业写完。当我让他学习做饭时,他更是兴奋不已。


  孩子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参与现实生活的事。家长们所困扰的学习动力问题,其实答案就在这里:学习动力来自于学习目的,只有对现实生活产生现实需要,才最能激发孩子的主动意识。


  在超极少年成长训练的夏令营和冬令营中,我们时常设计跟现实生活有直接关系的活动,孩子们往往表现出空前的热情。比如做饭、包饺子、做风筝、推销商品、社会调查、参观企业等等。他们对这些事情的兴趣不亚于电子玩游戏和玩具,因为这些事情都能直接了当地让孩子体验到其中的价值。


分享给好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