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傻第二招:“我错了!”

阅读量:2万

  作者:顾骁来源:摘自《父母装傻,孩子更聪明》


  克服“一根筋”


  有这么个故事,讲的是一位年轻的普鲁士炮兵军官上任后,到自己下属部队视察,发现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总有一个士兵站在大炮的炮筒下,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经过询问才知道,这是操练条例规定的。可这位军官还是不明白,站那是干啥呀?经过多方打听,他终于了解到了,这个条例还是马拉大炮时代留下来的规定,当时站在炮筒下的士兵要拉住马的缰绳,防止大炮发射后,因后座力产生的距离偏差,减少再次瞄准的时间。可现在大炮不再需要这一角色了,条例没有及时调整,结果出现了不拉马的士兵。


  这样的事在我们生活当中还真不少见呢。上一本书中,我提倡用物质奖罚来管理孩子时,马上就有家长站出来反对了”那不是在养了孩子的功利思想吗?!“我想问一下我们的家长:“你平时给孩子钱吗?如果你会给的话,都是用什么方式?压岁钱、零花钱都和孩子努力没有关系,不劳而获可以,勤劳致富不行,不是很荒谬吗?”


  像这类思维方式都是属于”一根筋“:做任何事情都不会转弯,认准了死理,不管不顾的按照自己预先设计好的轨道行为,喜欢往牛角尖里钻,就算前方是死胡同,只要认准了方向,也会闭着眼睛往前冲。


  有位家长跟我说,她的孩子特别逆反,还喜欢顶嘴。我就请她举个例子,她告诉我:“昨天晚上,他拿着两盒牛奶当汽车,玩起了撞车游戏,牛奶盒子都撞得变了形。我告诉他牛奶不是玩具,他就是不听。”我反问她:“为什么放在玩具橱窗中的东西才是玩具,而一盒牛奶就不能是玩具呢?”如果说孩子玩牛奶盒可能造成了浪费,可两盒牛奶也不过五元多,而在我们眼里的所谓玩具,动不动几十元,上百元,这些玩具可能孩子也就玩一个下午,就从此再也不玩了,这难道不是浪费吗?我们期望孩子更聪明,就要克服孩子的“一根筋”,要想克服孩子的“一根筋”,首先要克服自己的“一根筋”。


  因为群居生活的特性使然,人类创造了大量的规则,但很多规则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过了特定的时空,有些甚至已经变得完全没有什么道理,可人们依然会盲目遵守,这些都会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智力开发。


  孩子的“错”其实是我们的错


  如果我们的思想已经在发生转变,那请用新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们的“错”。当孩子发生“错误”时,可能恰恰是我们的错误在先,才导致了孩子的“错误”。每个孩子生下来本是一块好钢,但被我们炼成了一块铁,而我们当中不少人还在“恨铁不成钢”。


  在做人问题上,我们首先假设孩子是不懂事的,我们代表着掌握真理的一方,灌输就成为教育的主流方法。可现实当中,孩子的种种表现不过是对环境的最佳适应。比方说如果您的小孩喜欢做事拖拖拉拉,那您想想是不是孩子做得快跟慢,得到的待遇是一样的?这就跟当年吃集体大锅饭一样道理,所有人干好干坏一个样,我们成年人的偷懒一点也不会逊色于孩子。所以当我们的孩子做人做事出现问题时,孩子本身从来就没有什么错,真正要改变的是我们给孩子营造的环境。


  在做事问题上,我们把孩子做不好我们安排的事情当成了智力开发失败的标志,可实际上,产生非预期结果会更加激发孩子的思考。比如,孩子还不会购物的时候,我们就给他钱,让他自己琢磨应该怎么买东西,而不是去干预孩子的选择,即使有啥损失也就当交了学费。有一次儿子为了了解榨果汁机的工作原理,把榨汁机“大卸几块”进行研究,结果装不上去了,我就当榨果汁机是玩具。但是这样的自主性行为会促使孩子在各方面都得到成长,如果我们把这些当做孩子“犯错”来看待,就失去了让孩子更好成长的宝贵机会。


  孩子可能在做大量的无用功


  孩子背在背上的课本越来越多,学习的内容却越来越缺乏实用性,到了高中阶段,可能高达80%未来是没用的,孩子在被强迫中学习,智力开发处在被遏制状态。


  几乎每一年高考之后,都会有高三学生把书撕掉,从教学楼、宿舍楼扔下,书碎书飞,如同飘雪。马克吐温说过:“大学是这样一种地方:老师的备课笔记,既不经过老师的大脑,也不经过学生的大脑,直接进入学生的听课笔记。”这些没有实质意义的学习,只是为了考试服务,并不能帮我们的孩子很好地生存于社会。


  这种情况其实早在幼儿园阶段就开始了,市面上五花八门的智力开发模式惹无数家长们“尽花眼”。像弹钢琴、背唐诗、认字等也成了幼儿阶段智力开发的必然,且不说这些智力开发模式的效率多高,光是对智力开发成果的检验标准,就是我们应该深思的一个问题。真正的智力开发是很难用一两个指标来衡量的,比如孩子处理问题和发现问题能力就很难考核。


  会弹钢琴的孩子可能依旧不懂何谓高雅,会背唐诗的孩子依然不爱说话,认字很多的孩子依然不喜欢写作文,家长们预期的效果可能并没有达到。功利化的学习颠倒了学习目的跟因果关系,孩子喜欢音乐才要学钢琴,而不是学了钢琴才会喜欢音乐;孩子有了修养之后才会喜欢唐诗,而不是背了唐诗之后才会有修养;孩子有了求知欲才想认更多的字,而不是认了更多的字才会有求知欲。


  颠倒了逻辑关系的学习模式,会让孩子的学习痛苦不堪。真正的智力开发应该是挖掘引导和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换句话说就是要让孩子喜欢音乐,让孩子喜欢文学,让孩子有求知欲……在没有搞清楚如何培养这些能力之前,还不如不要学习,否则就会有自欺欺人之嫌。


  很多父母会说:“我们对孩子没啥要求,孩子哪怕一生平庸,但只要幸福就好。”反过来看这句话,似乎人人认为“成功”了的人,必然就远离了幸福或者不会感到幸福。这样的理论从何而来呢?


  我们之所以会认为成才是痛苦的,是因为孩子现在学习很痛苦。不幸的是,孩子现在学习好和以后成才是两码事,我们真正要改变的是学习好了才能成才的错误观念,不再去强迫孩子学习那些他不喜欢的东西。让孩子,做他自己!


分享给好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