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顾骁来源:摘自《父母装傻,孩子更聪明》
现在年轻父母们为了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费尽心思,不惜重金将孩子送到知名的早教机构、特色班,而忽视了一种最简单,最有效的益智方法——劳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生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和动脑是相互促进的。有人问过我,在那个大学生凤毛麟角的年代,你怎么就考上北大了呢?我想这还真是受益于我从小做家务活。
小学时候,我和哥哥已经学会自己做饭,冬天取暖的煤饼也是我们自己做的。上中学的时候,我迷上了木工活,我家有一套木工工具。像修理柜子,自己做板凳,刷油漆对我来说是再简单不过的事儿。
像不断地尝试种各种不同生长方式的植物,成了我和哥哥最大的娱乐之一。我们把向日葵、丝瓜、南瓜、豆角、洋姜、韭菜、土豆、蓖麻、树等一一做了一遍实验。
家里的机械钟也是让我和哥哥拆了装,装了拆。我们家的钥匙也是我买了钥匙胚自己配的,我还把锁芯拆下来,重新组合出跟原来不一样的锁和钥匙。
在那个年代,父母很少会给自己的孩子买玩具。很多玩具都是我们自己做的:风筝、滑轮车、陀螺、铁环等。我和哥哥还琢磨过自己组装装收音机,到商店买回各种元器件,照着书上的图纸装。印刷电路板都是我们自己做的。记得当时到化工店买三氯化铁来腐蚀覆铜板,化工店没有现货卖的,但店员答应帮我们订货。商店买回来一大桶,可我们只要了一瓶,后来每次路过那个化工店,都看到那一大桶三氯化铁,几年后都还都在那里,大概就我们买过一次,再也没有人买过了,这也就是国营商店能干出这种事来。
上述零零种种只是我能想到的一部分,当时这些事情都不是大人硬性要求,而是兴趣使然。它们对我和哥哥以及那个年代的孩子的成长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我也很感激父母在物质贫瘠的年代给予我们足够的自由和信任。现在的父母们,苦求各种早期智力开发方法,其实真的应该尝试让孩子在劳动进行智力开发。
劳动让孩子懂得了人生的意义和学习的目标
让孩子参与劳动不只是尊重孩子意愿,更是要唤起孩子对世界万物的兴趣。大量的“稀奇古怪”的问题便是孩子在劳动中产生的:为什么熟的毛豆比生的好剥?为什么饺子、馄饨熟了会浮起来?为什么鸡蛋一摔就破,可是用力握却不会碎呢?这些疑问都充满了科学知识。一个从来不劳动的孩子,不会有这么多疑问产生,也失去了这些学习机会。
在一个民主化的家庭里,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地位是平等的,都是家庭的主人,享有同等的权利的同时也应该都尽到自己的义务。而参加家务劳动,就是对家庭尽义务的一种方式。让孩子经常参加家务劳动,会使他们慢慢地体会到“家是我的,我要为家做点事情”,潜移默化中有助于孩子的家庭责任感的培养,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而这样的品质同样会影响到孩子将来学习、工作、事业等方面。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人如果连家庭义务感和责任感都没有,还怎么谈得上有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呢?
我们苦恼于让孩子明白学习的目的,其实家务就是最好的方式。因为家务是孩子所有可以做的事情当中,最接近于未来工作的。而学校标准答案式的学习跟未来工作相差很远。
如果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能让孩子幸福,从小不做家务的孩子,长大之后又不得不面对各种家务,还能幸福吗?如果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生存能力,孩子家务都不会做,还能说有了生存能力吗?可是许多家长会用劳动来惩罚、威吓做错事的孩子。殊不知,这与我们所说的劳动教育思想是相违背的。它只会使孩子对劳动产生错误的认识,认为只有干了坏事、错事的人才该劳动,甚至鄙视、厌恶劳动。那么,以后再怎么说劳动光荣,热爱劳动都无济于事了。
现在的孩子在小学阶段配有生活老师,他们负责孩子的吃饭、卫生和午休,这些本应该孩子自理的。为什么不能让孩子自己来?这样只会给孩子一个错误的信号,就是将来的社会要想立足,只要按照大人的要求做就是了,不需要自己思考应该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