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顾骁来源:摘自《父母装傻,孩子更聪明》
2007年暑假,招商银行举办“体验云南,传承责任”免费夏令营,通过面试选拔20人参加者。这个活动有六百多人报名,为了能够参与这项活动,我和儿子进行了精心准备。为此我跟儿子专门琢磨了一番,面试官会问哪些问题呢?按照常规思路,一般面试者会怎么回答,如何跟他们区别开来呢?
面试官问:“你在学校的学习成绩怎样?”儿子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一般,只能排在全班的第十五名,这不是个突出的成绩。于是,儿子回:“我在我们班的男生中,排名第三。如果我爸爸没有让我提前上学,我的成绩会更好一些。”这样的回答,引起了面试官的哄堂大笑。
面试官问:“你对参加这次活动的态度是怎样的?”
这个活动是让孩子去云南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去体验生活,如果孩子回答:“通过这次活动,让我感受到贫困是这么回事,从而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更加好好的学习。”就没有任何创意,儿子是这么答的:“希望通过这次体验生活,能够了解到贫困产生的真正原因,并不一定是自然资源和地理条件的原因。如果是那样的话,瑞士是世界上自然资源缺乏,而且多山的国家,但它却是世界的富裕国家。”当所有的回答都用这种方式精心准备,就会引起面试官耳目一新的感觉,录取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儿子最后入围,我也有幸沾光,在夏令营即将结束的时候,免费去了一次云南。作为父母不仅要帮助孩子争取这样的机会,更要在为孩子创造条件的同时,鼓励孩子努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引导孩子:“你估计,面试官会问你一些什么样的问题?”让他自己想想,应该如何回答这些问题,而不是自己想好了问题和解决办法,让儿子背诵。
我们的传统教育,更多的是直接给答案,完全没有思考的过程,但孩子记不住,也就欲速而不达。孩子在背诵的时候,只是调动了他的记忆能力,而没有培养孩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我们过分在意孩子是否能入围,就会情不自禁地帮助孩子,也许这次赢得了机会,但永远不会获得这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