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顾骁来源:摘自《父母装傻,孩子更聪明》
提高孩子的“硬件”能力
如果把智力比作计算机,要想让计算机发挥最大功效,就要提升它的运行速度这类硬件水平。市面上流行的很多智力开发形式,更多是用脑的过程,不是最佳的提升大脑能力的方法。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什么是人的大脑“硬件”?我们可以按照大脑思考过程的四个部分进行分类:感受区、储存区、判断区和想象区。这四个区应该均衡发展。
在孩子的早教中,人们往往重点开发的是储存区和判断区,尤其是储存区超负荷运行,占用了孩子大量的时间,失去训练其它区域的机会。感受区和想象区的开发十分薄弱。特别是想象区的开发,有人统计它的利用率不足15%。
在德国,有专门的立法禁止学龄前孩子进行专业的课程学习。国内现在早期教育市场很不成熟,不少企业抓住了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极力推荐自己的产品。而最容易衡量的就是在储存区进行的早期开发,这就让很多家长相信自家的孩子上了什么课程,就一定能得到什么样的潜能开发。我们说真正的智力开发常常不是花钱的教育,尤其是孩子在劳动过程当中的学习本应更有价值,却被忽视了。
一个具有发现问题能力的人必定是非常敏锐的,这种敏锐首先就表现在感官对外界各种信息的反应力上。外界的信号,包括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嗅觉的和味觉的,需要作出迅速的反应。孩子反应能力的提高,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思维敏捷性,这不仅反应在孩子说话的语速上,也反应在对事物的处理上。为此,我们要及早对大脑感受区进行开发,可以针对某些特定的感官进行专项培养。
音乐对智力的影响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物理学家戈登·肖博士和威斯康涅大学心理学家弗朗西丝·劳舍尔博士在1993年研究报告中证明了音乐对智能提高的影响。大学生在听10分钟的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后,再接受某项能力测试,结果比听10分钟空白磁带或消遣性磁带后的学生测试成绩高出8-9分。人们让奶牛听莫扎特的音乐可以提高牛奶的产量,他们把这种现象被称作“莫扎特效应”。开发智力有很多种方式,音乐是人类的一个特征符号,所以它对人类特征智力的开发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肖和劳舍尔后来在贫民区的学龄前儿童身上做实验,他们把儿童分成四组:第一组上键盘音乐课,第二组上计算机课,第三组上声乐课,第四组除了常规课程外,不再上其它课程。六个月过后,上键盘音乐课的学生在空间—时间能力测试中的成绩比其他各组学生高出34%。
开发智力有很多种方式,音乐是人类的一个特征符号,所以它对人类特征智力的开发是有很大的影响的。美国加州大学的科学家证实,接受音乐训练儿童的智商明显高于其他同龄儿童;日本幼儿开发协会的母亲们证明,给宝宝听莫扎特小夜曲能使他们的孩子更加活泼聪明;美国国会议员及五百强企业的高级主管中,有近九成的人在幼年受过音乐教育。
音乐的影响力对孩子的智力开发是显而易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让孩子学会怎么演奏乐器,而是让孩子知道自己即是一个乐器,一个会响起来,自已演奏的乐器。语言就是演奏的方式之一。我们跟孩子语言沟通越多,孩子越聪明、越爱交谈。伦敦语言与听力中心的华德博士和另一位治疗专家华凯对140名9个月大的幼儿进行研究,他们对其中一半幼儿的家长提供如何与幼儿谈话的咨询,另一半幼儿的家长则任其发展。经过七年之后,华德再测试这些小孩,结果发现前一组的小孩不仅在语言技巧上远高于后一组,而且平均智力也高。华德博士指出,父母者至少每天要花半个小时,观察幼儿的眼神,并与他们谈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对于没有时间陪孩子的家长,我们也不妨给孩子播放一些故事类的音像节目,避免语言过少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试验在中国未必得出相同的结论,甚至可能得出相反的结论。因为我们对孩子说话更多只是单向的过程,总喜欢给孩子讲道理,指出孩子做的不合适的地方。要想真正开发孩子的智力,就应该鼓励双向的语言过程,尤其鼓励孩子要多说话。
在学校的课堂上,老师习惯对孩子上课说话的现象进行严厉的惩罚,对孩子的智力发育是十分不利的,我们把孩子学习不好和孩子上课说话联系在一起更是错误。大多情况下,课堂上的学习往往枯燥乏味,孩子适当地说话,可以缓解孩子烦躁的心理。孩子说话的过程,是孩子主动性思考的过程,如果过分压制孩子说话,就是对主动性思考过程的压制,也是对创造能力成长的压制。那老师投诉了怎么办?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安慰,至少不能成为老师的“打手”,再对孩子进行严厉批评。
如何鼓励孩子多说话呢?只要鼓励孩子多做事、多社交,就可以鼓励孩子多说话了,因为孩子在做事过程中,有很多不懂的东西,自然会主动问我们,这就形成了双向互动的交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