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危险的时候,就是父母盲目“崇拜”的时候

阅读量:2万

  作者:Miss半职妈妈微信号:missbanzhimama


  我们经常听到妈妈们说这些话“我儿子两岁就在众人面前霸气地把三字经一字不漏地背出来,我震惊了”“我孩子每天都被所有邻居问是不是混血儿,她就是个大明星”“老大凭这股倔劲,已成为幼儿园里的‘首领’了”……我们用孩子的名义“华山论剑”,“谁与争锋”。


  父母对孩子盲目“崇拜”,是自欺欺人的“至高无上”,压根认为自己孩子是宇宙最强,他的存在是一种“荣耀”;我们掩藏孩子的缺点,是虚荣心作祟,压根对自己教育的“炫耀”,从而获得自我“出类拔萃”的成就感。这分明是一个残局,因为每个孩子本来就“平凡”,他们怎么也追不上父母口中的“浮夸”。


  有一次,我看到一对兄妹在沙池玩“挖宝藏”游戏。哥哥埋好了玩具,让妹妹找,妹妹埋好了玩具,让哥哥找。哥哥不到一分钟就把妹妹埋好了的玩具全找出来了,但是妹妹怎么也挖不到哥哥埋下的玩具,眼看哥哥比自己厉害,妹妹大发脾气。妈妈走过来,安慰女儿说:“孩子,你是最棒的,别焦急。”女儿沮丧地说:“哥哥比我棒多了,我挖来挖去都挖不出,他一挖就挖到了。”妈妈继续安慰:“你做得已经是最好了。”“我最讨厌就是跟哥哥玩了!”“来,我帮你找,你要知道自己一定能行!”从对话中,看得出妈妈希望提高女儿的自信心,尽力把女儿从悲观中拉出来。但是,妈妈的话并不能调整情绪糟糕的孩子,因为她只是一味“崇拜式”的强调“你最棒”“你做得最好”“你一定行”,她并没有“实话实说”。


  妈妈应该强调:哥哥大妹妹小,哥哥埋得快找得快,妹妹埋得慢找得慢,这是生理差异决定的必然结果,所以妹妹长大了才能与哥哥现在的速度相提并论;另外,哥哥是在多次实践经验中获得埋藏与挖掘的技巧,这也要求妹妹多番练习才能达到哥哥的水平。把原因归结于暂时的、生理的、能通过努力解决的方面来老实解释,摒弃过多的“崇拜式”语言,这样可以避免孩子认定自己能力不够,更好地跳离沮丧。


  盲目“崇拜”堆积起来的是不切实际的皮囊,包裹起来的是难以疗愈的错位心态。我经常泡图书馆,在那里结识了一对母女,这个女孩有一句口头禅“你太丑了,我不跟你玩”。一开始我以为女孩接触过什么动画片,被里面的台词熏染了,但后来我发现她的嚣张是被盲目“崇拜”出来的。因为妈妈时常对女儿说:“女儿你漂亮极了,幼儿园里没有人及得上你,不愧是我的女儿!”然后女儿得意洋洋地回答:“我最漂亮了。”妈妈夸张称赞女儿的相貌,也没有阻止过她对别人的“出言不逊”,默认赞同,长期如此女儿被“崇拜”所误导,日后如果她遇到比自己漂亮的白雪公主,她岂不要去做恶毒的皇后去毒死所有嫉妒的人?


  还有些父母一心把孩子塑造成神圣的“救世主”,捧为符合道德标准、行为规范的“好孩子”,但事实上“唯恐天下不乱”,把握时机显示“高人一等”。有一次,信信和我儿子在小区里一起玩,突然汤圆在不远处的楼梯上摔了下来,汤圆妈立刻跑过去把大哭的儿子扶起来。这时信信奶奶拉着信信说:“走,汤圆哭了,我们去看看他。”来到汤圆身边,信信奶奶模拟孩子腔跟汤圆说:“汤圆,别哭,弟弟来看你了。”信信学着奶奶也安慰着说:“哥哥,别哭。”汤圆看到他们过来,背对着扭过身子抱着妈妈继续哭,奶奶跟信信说:“快让哥哥别哭了。”信信说:“哥哥,哭鼻子大王会被人笑话的。”奶奶接着信信的话:“是的,哭了多难看,要像信信那样跌了也不哭,才是勇敢的孩子啊。”汤圆哭得更厉害了,捶胸顿足,妈妈只好抱着汤圆回家去了。他们走后,信信奶奶夸奖信信比汤圆懂事,旁边的家长也纷纷赞许信信奶奶和信信。


  我对这个“救世主”、“好孩子”的角色不以为然,信信并非“雪中送炭”,而是“雪上加霜”,“乘人之危”彰显自己。汤圆一开始的哭是因为摔得痛,后面哭得变本加厉,是因为他与妈妈正作出心灵链接时突然遭遇了“拦路虎”,信信和信信奶奶的潜台词是:“汤圆你不应该哭,哭是懦弱是羞耻,现在我这个勇敢的弟弟来安抚你了。”


  读者可能会提出异议,当朋友有困难时我们不是应该学会“施爱”吗?这里的关键点在于,对正从处于情绪低点的孩子,我们的“施爱”行为是否真的从他内心需求出发,还是不多不少掩藏着证明自己某些优势。汤圆此时此刻只需要妈妈的安抚和安静的角落,大多正在哭闹的孩子是不接受,甚至排斥别人没技巧的“劝哭”,尤其是敏感、细腻的孩子。我们需要明白,“帮助”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当我们既没看清实情,也不理解哭闹的孩子心理情绪和行为习惯,就别让自己的孩子做“救世主”,除非我们确保这样的行为是绝对起效的。


  旁观者一个劲地安抚是低级的,有时默不作声才是高素质和高情商的体现。像汤圆,我们等待他抱着妈妈哭完,情绪完全恢复后,才跟他说句“你是勇敢的孩子,痛痛飞走噜”,这样做才是一股暖流。真正的“救世主”并非表现得多有“爱心”,而是懂得给予他人足够舒服的空间和时间。


  当认为“别人家”孩子“配不起”自己家“优秀”孩子时,我们潜意识控制着自己的孩子要在“水平相当”的环境中与“门当户对”的孩子结伴,无疑把自己的孩子推进了一个围城,他出不去,别的孩子进不来,我们以为给孩子的是阶层和自信,他却长了双与成长、自由无关的翅膀。


  我的朋友是一名外资公司高管,后来嫁入了豪门,她儿子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读的是最昂贵的国际私立幼儿园,朋友都是一些社会名人或者家庭背景优厚的孩子。最近她跟我说有点苦恼,她希望儿子学习大提琴、高尔夫球这些高雅的技能,但儿子只想学武术,不是朋友不给儿子学,而是她认为现在外面报武术班的孩子都是“鱼龙混杂”“背景不明”,很难找到“上档次”的武馆,就这事她跟孩子“杠”上了。我相信,每个阶层都有明显的分水岭,精英阶层更懂得修筑城墙,紧闭大门,因为他们希望利用赤裸裸的金钱、资源为世世代代建造更坚固的城堡。但对于一个单纯的孩子来说,他更需要与全世界拥抱,包括所谓的“鱼龙混杂”,要不他只能沦为一个扯线木偶,根据指令,封闭自己的内心,演出没有灵魂的戏。


  我们心里住着个“巨人”,他让我们从“崇拜”自己过度到“崇拜”孩子,但“巨人”并没有骨头,不能让我们稳稳站起来看清自己和孩子的面目。我们只有谦虚地做“平凡”的父母,让孩子做回“平凡人”,这才是最不平庸最不平淡。


分享给好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