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应该成为孩子早期教育中最重要的课程.mp3

阅读量:3万

  作者:顾骁来源:摘自《父母装傻,孩子更聪明》


  有个很有意思的现状,越是事业取得一定成就的人,越是对体育情有独钟,他们对自己身体的管理显示出同样优秀的才能。有一位体育评论员说过:“同为奥运金牌的大赢家,中国是一个不乏天才运动员的奥运强国,而美国则是一个全民体育强国。”美国产生企业家最多的反而是西点军校,这也反映了体育的影响力。在发达国家,体育常常成为用时最多的课程。相比美国大多数家庭对孩子体育爱好的重视——他们陪同孩子一起玩、一起做训练,中国的很多家长没有深刻意识到运动与孩子成长的关系。


  儿子幼儿园和小学期间,他的身体状况和智力开发和同龄孩子都存在差距。我把孩子教育的重点放在了体育上。这样坚持下来一年后,孩子的体育成绩从全班倒数第一,成为了正数第一,跆拳道也获得了广东省的第三名。事实证明,正是这些努力对后来的智力开发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等女儿到来后,我更是把体育训练作为早期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半岁的时候,就带她去游乐园玩滑梯、秋千、转马等幼儿游戏。平时也尽可能不限制孩子的运动,让孩子满地爬。当然,我也注意到孩子的安全问题,在所有可能对孩子造成危险的桌角,都安装上了防护装置,以确保孩子可以最大限度地自由活动。


  孩子再大一点,我经常鼓励孩子参与各类活动:转呼啦圈、跳绳、做操、翻筋斗、打滚、攀爬、滑行、跳跃、走平衡木等。当智育和体育发生矛盾时,体育让路,会使得孩子的运动机会越来越少,造成智力“硬件”开发的停滞。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对两个孩子,我有个原则,一旦体育训练和智育训练发生矛盾时,智育训练要让路与体育训练。


  如何选择体育项目也是很有讲究的。运动类课程不仅要照顾教育的动机,还要照顾孩子喜欢玩的心理,多给孩子选择那些趣味性的项目。所谓趣味性课程有两个特征:一是有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二是有更多的变化。


    像球类项目就比较符合这一特征,而长跑、哑铃就不符合这一特征。体育项目有个人竞争类,比如羽毛球、跆拳道等,还有团队竞争类,比如各种集体球类。就综合素质培养而言,团队竞争项目比较理想,但团队竞争项目容易受到环境的限制。体育项目还分技巧类项目(比如各种球类)和耐力类项目(比如长跑),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多练技巧项目,身体素质差的孩子多练耐力项目。比较小的孩子可以技巧类为主,这样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感统能力。孩子比较大了,可以增加孩子耐力类项目,这有助于孩子身体素质和耐力的增强。


分享给好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