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iss半职妈妈来源:missbanzhimama
声明:改编自《当代教育报》头版文章,此处非首发
▼▼▼
我曾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一位女孩气喘吁吁地跑到兴趣班的前台报到,可是她迟到了,当老师说超过十五分钟不能进去时,女孩表示强烈不满,直指着老师说:“我有钱!我就是要进去上课!”
我的一位老同学,之前誓要“升官发财”,但他至今还是频繁跳槽,认为没有一个单位能给到他可观的酬劳,于是现在既走不上专业的道路,也不能积累财富。我的一个朋友自己做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但每次见面,他都表现得财大气粗,自我膨胀。相反,我们身边存在着这样一类人,他们平凡踏实地工作,不计较眼前利益,一步一个脚印积累人生财富,同时他们也是公司里稳稳的头牌。
若要孩子乃至他们成年后拥有良好的“金钱观”,重点谈的根本不是“钱”,也不是单纯的“财商”培养,而是“金钱”背后的人格。如果我们光光培养孩子“获得”和“使用”金钱的技能,却忽略对金钱的安全感、满足感和由此延伸出来的健康的价值观,那么孩子日后很可能会成为金钱的奴隶。真枪实弹用行动培养孩子消费背后的自控力和品德,他们未来才能真正与幸福并肩同行。
▼▼▼
然而,很多家长肤浅地把消费“自控力”的焦点定位在“自控”上,其实不然,其精髓在于如何让孩子心甘情愿去等待、遵守。只有家长理解和尊重孩子最初的动机和需求,孩子获得充分的爱和满足,当他面对“诱惑”时才会自觉坚持、忍耐。发自内心即长远,如非自愿即忍受。
一直以来,我跟儿子约定每个月只能消费一百块,这个原则既满足了他的欲望,又让他懂得:根据我们家的经济状况,每月一百块的玩具消费额度是能够承受的,倘若花更多钱,那就超出父母能力了。长期下来,儿子能“懂事”地认为玩具是需要依据实际情况来有限购买的。有时候,他遇到一件特别喜欢的物品,但当月金额用光了,我也会酌情满足他,原则是把下个月的金额补上来,例如这个月消费了一百五十元,那么下个月只能消费五十元了。然而,很多时候为了褒奖儿子对消费的“自控”,我会主动送小礼物给他,例如一些他很喜欢但超额买不到的玩具。可能读者会问,你这样做会让孩子“利用”妈妈的“心软”,“狡猾”地用“自控”来“反控”获得更多玩具吗?其实不会的,这只是用了成人的眼光去猜度一个单纯美好的孩子内心而已,我的做法只会提升孩子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从而让他更愿意遵守曾跟妈妈许下的承诺。
另外,我们平时可以通过玩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学会理性消费。我跟儿子从小就爱玩开面包店游戏,我们轮流做老板和顾客,用真钱来交易。除了模拟,我们还赋予实际行动。我家楼下有三家面包店,儿子只爱吃菠萝包,我们总会比一比看谁能找到又便宜又新鲜的菠萝包。例如我们走到第一家店,我会让儿子看标价,然后记住。我们走到第二家店,再看标价,我会问他:“你觉得这个看上去新鲜点,还是刚才那家新鲜点?”如果他说这家新鲜,那么我们就会排除便宜的那家。再去第三家店,如果看到这家价钱不是最贵,而且面包刚刚出炉,香喷喷的,那么我就会引导他买这家的面包了。这是孩子“自控”的过程,就是说,买东西不能“一时冲动”,而是应当挑选出“物美价廉”的商品,如果不存在这样的商品,可以根据自身经济条件,在价格差不多的情况下,废弃“价廉”选择“物美”。
像我刚说到每月购买玩具的上限金额,以及买面包时我鼓励儿子废弃“价廉”选择“物美”,这些都是依据自身经济情况裁定的。我们应该让孩子明白到,他值得享受自身家庭经济的最高上限,不管家境是贫或富。这既是孩子感受被深切爱着的途径,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节俭”,跟传统上禁止或压抑孩子消费的“变相节俭”刚好相反,从这种生活环境出来的孩子必然是理性的、温和的。
▼▼▼
世界存在着一些“黑白颠倒”的事实:有些富人欠着穷人的钱不还,有些穷人却终其一生帮助一些并不窘迫的人,即“富人比穷人还穷,穷人比富人还富”。金钱的品德,如慷概大方、施爱受爱、有借有还等,只与人的品格有关,与掌控财富的多少无关。
朋友的爸妈出国旅游,丈夫出差,家里只剩下她和儿子,儿子说由他来照顾妈妈,他努力地每天洗碗筷、拖地,于是妈妈很大幅度地“涨”了他当月的零用钱,跟他说:“感谢你一直坚持照顾妈妈,我额外奖励了一笔零用钱给你,我放到你的存钱罐里了,之后你可以自由地使用。”这样,孩子不但学会了健康的赚钱方式,也能深入地理解父母在外“工作赚钱”的原理,更重要的是他能感受到父母对金钱的慷概。也许读者会问,这样会不会纵容了孩子“讨价还价”,一旦帮忙做事就要妈妈“涨”零用钱呢?答案是不会的,只要我们作为父母的分得清弄得明,孩子就不会随之走歪。我们需要明确,像孩子帮妈妈擦汗,搬凳子让爸爸坐,这些都是不在“涨”零用钱的范围内,这是“相亲相爱”的表现,也是孩子能力之内的事。如果孩子利用这些来“讨价还价”,那我们就要耐心地跟孩子解释:“这个不属于‘赚钱’的范畴,这是你对爸爸妈妈的尊敬和爱,我们领会到了,尊敬和爱是无价的。”然后,可以详细跟孩子沟通做什么是可以“涨钱”的,例如超过能力但依然非常努力去做的事。
又例如,我的儿子喜爱停下来听街角流浪者的弹唱,我跟他一起放钱到吉他皮套上,这就是对孩子慷慨、爱心的培养。当然了,有些流浪者是不希望别人给钱的,但孩子偏要给的时候,我们需要跟他解释:“叔叔真的不需要,因为他能够自食其力,我们尊重他,给予他微笑,便是我们最大的慷概和爱。”
关于有借有还的培养。记得儿子小时候喜欢把东西摔在地上,有一次他把借来的小船摔得粉碎,我和他粘了整整一天都弄不好,最后走了好几家店铺才找到一模一样的,还给了别人。又例如,我跟儿子到图书馆借书,我会提醒他按时间规定分批归还,当时间久了,儿子也反过来提醒我:“书放这里那么久,到时间还啦!”当然了,他的时间观念并不强,但重点是弄懂了“借”与“还”的规则。虽然这些都是小事,但孩子的这种习惯,日后便会延伸至金钱的借还问题上,道理是一样的。
▼▼▼
我们终究不能追求孩子的金钱人生,而是与他们一起学习管理各自的人生,并共同理清与金钱的关系:让金钱成为我们的盟友,教会孩子如臂使指地“掌握”金钱,他的人生才会迎来真正的财富自由;相反,让金钱变成我们的驱使者,那么人生终将失守,犹如一场酒驾,歪歪扭扭地蜿蜒前进,甚至会走错轨道,悔其一生。
作者简介:原媒体人。生娃后为教育类媒体专栏作者、头版特约作者,妈妈FM特约栏目作者,女性类媒体特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