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子的教育思考

阅读量:2万

  作者:顾骁来源:摘自《父母装傻,孩子更聪明》


  孩子是价值的观察者,是非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现在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其实体现了价值观的重构问题。


  我遇到过这样一位妈妈,面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一直无法提高的现状,她很苦恼。


  我问她,孩子成绩没提高你怎么做的?


  妈妈说,只能逼着他学啊!


  我笑,那孩子有提高吗?


  妈妈摇头,没提高……


  我指出问题,既然孩子成绩一直没提高,你还是用同样的办法,这不是有问题吗?


  我建议这位妈妈,要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选择符合孩子特长的课程。孩子人际关系不错,将来可以选择更多运用人际关系的职业。这位妈妈是做技术出身,看不惯搞营销人员的做派,不希望孩子从事这一职业,但是在我看来,搞营销是不错的选择,不仅收入高,起点门槛也低,早点从小培养,步入社会后完全不用担心他的生存能力。


  妈妈表示不能接受,这其实就是价值观不同的矛盾。这位妈妈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而不是出于实际去考虑孩子的想法,更没有考虑孩子未来如何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生活得更好。爱孩子就应该让孩子有机会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而不是实现妈妈的梦想。


  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只会让孩子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超极少年成长训练营中,有相当一部分孩子会比其他孩子更胆小,他们会对任何不确定的东西产生恐惧心理,通过观察我发现,这些孩子的父母恰恰是特别强势的。


  这让我想起看到的一个笑话。妈妈要带孩子逛超市,孩子说:“我不喜欢超市,超市里都是屁股。”在妈妈眼里,超市里是琳琅满目的商品,而孩子个子矮,只能看到顾客的“屁股”。正因为角度不同,我们与孩子之间才容易产生分歧。


  教育孩子时,不妨俯下身来,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别把大人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孩子说得有道理的时候,家长要认真接受。只有这样,大人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才会和谐。


  只有这样我们和孩子之间才能建立一个共同的价值观,作为克服亲子矛盾的标准。在这个共同的价值标准下,该自由的给予充分的自由,该约束的给予必要的约束。而这个价值观唯一的标准就是:孩子将来走入社会,他有必要的生存能力,并能够自己对自己负责。


  让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落地


  在我们超极少年成长训练营中经常会设置一些激发孩子创造性思维的项目,在一些活动如“玩沙”中,有些孩子能创新出“抗洪大堤”、“防洪坝”,来保护我们的家园;孩子们还会拿几个盒子做废物箱,装上开关,做成“自动清扫机”,帮助大人打扫卫生,减轻劳动力。这些创新设想属于孩子们偶发的一种创新火花。


  灵感是创新火花的闪现,在孩子们身上闪现的瞬间创新火花会因为不当教育方式给无情地扑灭了。因为创造性的设想是一个诱发、不断深化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有些设想在开始提出时,往往杂乱无章、自相矛盾,似乎没有什么科学根据和实际用途,但它们却蕴藏着极好的创意,如果父母不懂得这个道理而过早地评价甚至否定,就会给孩子的思考设置心理障碍,有可能会使其在萌芽阶段就被扼杀掉。


  所以,当孩子提出一些荒诞不经的想法时,不要急于去评价孩子,而是让孩子充分思考。比如,未来的社会,人口不断地膨胀,已经没有足够的土地,该怎么办?孩子会想象未来的房子将建立在空中。从构思上不乏巧妙的地方,比如我们现在的楼房越建越高,其实也是在利用空间。但孩子对于如何实现没有具体概念。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让他们了解重力的概念,了解什么的东西有可能悬浮在空中。这样的过程能很好地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斥责孩子,孩子以后什么想法都没有了,只是在揣摩老师和我们的意思。


  孩子们过于发散的思维我们要懂得让它们”落地“。我们可以根据一些真实的情况或者设计一些具有一定逻辑的思考,让孩子根据事物发展的各种结果及涵义来判断各种可能性。


  比如,我们可以问孩子:“一个挑担的壮汉和一位小朋友,面对面地走到了独木桥的中间,这座桥一次只能容纳一个人通过,应该如何让两个人都通过?”孩子可能很快想到,让一个人先退回去。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提问:“如果已经没有办法让任何一个人退回,应该怎样让两人都通过呢?”孩子们会根据实际情景,努力想象各种可能。比如,让小孩坐进壮汉的提筐里,壮汉再挑担转身。


  将孩子置身现实当中去解决问题,是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最好途径,只有将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落地“了,孩子的能力才会真正的到提高。


分享给好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