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顾骁来源:摘自《父母装傻,孩子更聪明》
宽容做事,严格做人
小时候我是跟父母一起住,我哥哥由爷爷奶奶带着。第一次见到哥哥时,有一件事情给我极深的印象。当时他想做一件事,爷爷不同意,他就躺在沙发上发脾气,不肯吃饭。爷爷不停地哄他,可他就是不理睬,最后爷爷只好答应他的要求。这让我感到特别震惊,还能这样啊?
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感慨,当然不是因为做弟弟的当时比哥哥更懂事。作为孩子,我们都是聪明的,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适应环境。对哥哥来说,发脾气是达到目的的最好办法,而对我来说,我心里很清楚,敢跟爸爸发脾气肯定挨揍。
儿子的成长也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孩子从小是老人带的,脾气之大,远近闻名。当我把两岁多的他从内地接到深圳后不久,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孩子不仅每天有更多的笑脸,还经常做一些事情”讨好“我。原因很简单,孩子要是把对付老人那一套坏脾气对我的话,就会挨打。这一现象给了我很重要的启示:孩子很多不良行为,并非是他不懂事,而是他对环境的最好适应,要想纠正孩子的行为,就要反省他的生活环境,而不是给他讲道理。
咱们在处理孩子不良现象的时候,要区分对待:是做事问题,还是做人问题。
孩子做事问题往往是由于能力不足所导致的,那就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宽容,让他们有个成长空间;但做人问题往往是因为环境设计不合理所导致的,那我们就要及时修正我们给孩子的环境。我所提倡的让家庭环境尽可能模拟社会环境,就是在做人问题上不要给予孩子宽容。可现在很多家长的做法恰恰相反:做事问题不能宽容,做人问题却过于宽容。这样的教育模式,虽然孩子成功地对付了父母,却无法成功对付他成年后即将面对的社会。
给孩子“最佳”的成长环境
人是环境的产物,成长环境决定了孩子的性格。良好的环境可以塑造人,恶劣的环境可以毁灭人。家长给孩子创造好的成长环境,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家长,她觉得自己的孩子难以管教,就想着把孩子送回内地,因为内地的老师管理比较严,也许可以帮助她改变孩子。
这位家长的想法,犯了概念性的错误。
首先,家长的行为违背了人文科学的规律。家长认为把“有问题”的孩子送到内地,让老师改造完美后,再送回深圳就皆大欢喜了。这是她一厢情愿的自然科学概念:物体改变了形状,没有外力依旧会维持这样的形状。但是,孩子的行为和环境有非常关,即使内地的老师真的能改变孩子,那孩子将来只要回到了深圳,又恢复了原来的环境,其行为也会回到原状。
其次,家长的要求违背了顺应人性的要求。孩子不听话表明他有独立的思想,我们应该试着去倾听他们的声音。当我们和孩子严重对立的时候,如果只是粗暴地靠强迫让孩子“听话”,已经不大可能了。我们对事物正确与否的判断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而孩子的判断则是切身的感受。所以,放手让孩子做主是成长非常重要的一课。同理,当政府放手人民的时候,人民就会焕发出巨大的活力,社会就得到空前的发展。
过度约束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但过度的放纵也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怎么把握好这二者之间的均衡,就在于让孩子明白建立规则和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比如,我和儿子下棋时,他要是耍赖、悔棋,我会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故意不按规则来玩,特别是关系到胜负的时候,车没有走直线,马没有走日字等。儿子发现的时候,肯定不干,这时候,我和他再约定大家都不要悔棋、耍赖,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创造规则的过程。在他建立规则的过程中,我告诉他两个知识:
一、取得胜利有多种方式,最有效的办法是提高自己的实力。在不同场合或不同时机中,以尊重规则为前提,选择更有效的取胜之道。与此同时,也要保持警惕,以免因对手不守规矩而吃亏。
二、为什么要建立规则,为什么要遵守规则。规则是在特定条件下建立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跟孩子定个“契约”
孩子一生气会乱摔东西,父母看了火冒三丈,发誓再也不给他买新玩具!可隔不了多久,家长就会“失忆”了,开车带孩子去买了新的玩具,边买还边絮叨:“你要是再把它摔坏,看我以后还会不会买给你……”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教育模式,适得其反的鼓励了孩子的这种行为。
孩子需要有底线有原则的父母,来帮助他学习如何面对人生的过程。然而,现在的孩子学习原则的方式却是不断测试父母的底线。和孩子签订契约,已成了父母最重要的挑战。
要想改变这样的局面,首先就要跟孩子建立相互尊重的平等关系,这就我所倡导的,用管大人的办法管孩子。
当孩子不愿意按大人要求做的时候,需要调整的是我们对孩子的奖罚。比如,孩子不愿意写作业,我们就规定,完成了作业就有奖励。假如孩子有时候宁愿不要奖励,或者宁愿接受处罚,而去做一件自己很想做的事时,也不尽然是坏事。因为只有让孩子体验不按要求做的后果,才能让孩子知道规则严肃性。当然,如果孩子长期不愿意遵守规则,我们就要考虑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是否合理了。
孩子所有的“不听话”,可能都是因为我们的体验设计存在问题。比如,孩子不好社交是因为父母给予了他所有想要的:吃、住、行、爱、电视、游戏、智能手机等等,而他并不需要通过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得到。那我们就应该不要给孩子过多照顾,而不是指责孩子太宅;又比如,孩子喜欢胡闹,是因为这是达成目的最有效的方式。那我们就不要轻易满足孩子的要求,而不是哀叹孩子不懂事。
至于一些孩子份内事却没做好时,我们要通过奖罚的引导来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订立契约对有些比较调皮的孩子尤其管用,即使对那些懂事、听话的孩子,也不失为一种培养平等、守约观念的好办法,家长们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