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等于报班

阅读量:3万

  教育不等于报班(本文为《爱需要方法》节选)


  作者:左辉


  我有一个朋友,最近孩子出了一点状况,其实也没啥大不了的,就是成绩不够理想,找我来咨询有啥好办法。


  我说,唔,英语好像不理想,还可以上升。


  这爹说,好,报个英语班。


  我说,孩子的自我管理有点弱,需要加强。


  这爹说,好,老师您看报个啥班合适?


  我说,这孩子蔫蔫的没有活力。


  这爹说,那去报个野外夏令营,或者军训吧?


  我说,这孩子似乎跟你不说话。


  这爹说,那老师您有啥班教这个?


  什么时候开始的,养孩子等同于报班了?


  也许有的父母不这么认为,这不算养孩子,这是教育,是要教孩子。那么,我换个问法,什么时候开始的,教育孩子等同于报班了?


  怪不得,现在的孩子上各种课是生活的一大部分,除了学校课,还有课外课,周末课外课加课外班。上课已然变成生活,而生活,早被挤到犄角旮旯去了,大约只有吃饭和睡觉没办法挤走,一息尚存地留在日常安排中。


  如果一个孩子长期不肯跟父母沟通,那必然是家庭生活出了严重问题。出了问题不能沟通,意味着平时家庭的沟通就是有问题的。意味着父母要么强权,不听孩子意见;要么冷淡,听不到孩子的意见。一个无法在家里正常沟通的孩子会出什么问题?最常见的,情绪会抑郁,这种抑郁情绪用来写作文还不错,只是调子总是灰灰的;但如果这样的孩子写出来阳光满屋的作文,那反而更要注意,因为抑郁情绪已经压抑到看不见的地方,会更加危险。


  一个情绪不好的孩子学习会很好吗?很难!


  不好的情绪会让人变得沉重,思维速度也会变慢,记忆力会下降,理解力也同样会下降。


  我以前在一个教育机构教学生,发现很多中学生成绩不好,都是因为情绪的问题。他们进入教育机构的门时脸上还笑容灿烂的,一打开书包脸上就开始阴云密布,这还怎么学习呀?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很多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调节孩子们的情绪了。有个女生喜欢明星,上课的时候不光在小教室里贴满了该明星的海报,还让老师戴上了明星的面具,看着顺心才有心情学。不光孩子们情绪不好,父母们也同样情绪不好,但他们能够把这些负面的情绪发泄在教育机构的老师身上,孩子们上一个小时的课,父母们的电话能追三个小时。一个教育机构的老师往往干五年左右开始换工作,因为情绪上和心理上都不能坚持太久,他们没有经过正规的心理咨询训练,却无意中进行了很多的家庭心理疏导、情绪咨询。


  木桶短板理论大家都知道的,水桶里的水会从哪里漏出来?


  当然是最短的那块木板处。


  如果一个家庭是一只木桶,孩子就是这个家庭的短板,力量最弱,人最小,家庭的压力就会从孩子这里呈现出来。放在木桶里,水流就是压力。一个系统的压力最终会流向系统内最弱的那部分,一个社会的压力最终也会流向这社会最小最弱的群体,这是基本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可以说,本来是家庭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结果变成了家庭压力,这压力会全部压在孩子身上,变成孩子的问题。然后,变成学业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全家人最容易关注的问题,于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各种机构欣欣向荣。


  总结


  我常讲,现在的父母们,懂的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西方的教育理念、心理学技术、民主思想,还有东方的儒释道思想修行文化,全部掺杂在一起,家里天天变换思想大旗,老少三代一起困惑。


  吃饭想教育思想的问题;读书讲故事,想教育理念的问题;穿珠子养猫猫狗狗,也想到教育原则的问题;摔个跟头,更是要想教育规则的问题;奶奶洗碗不干净,也能想到教育传承的问题。


  这本身就是问题。


  为了解决问题,大家能想到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报班,这是更大的问题。


  大家忘掉了生活,忘掉了为人父母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跟孩子一起生活,这些生活中的状况,要回到生活中,在家庭里,父母与孩子一起解决。


  本文摘自《爱需要方法》书中节选,


  图书简介


  没有不爱孩子的家长,只有不懂如何爱的家长


  著名心理学家、家庭成长导师左辉老师


  为家庭教育纠偏,68堂公益课,让你用对方法爱孩子.


分享给好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