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左辉
有家长问我对早教的看法。早教这件事情,在孩子刚出生,甚至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是存在的。妈妈的情绪快乐与否,对肚中的孩子是有很大影响的,妈妈情绪不好,出生后的孩子大多会很折腾。我见过很多准妈妈大着肚子听着早教音乐,我问,你喜欢这个音乐吗?妈妈说,不喜欢,但是这是早教音乐啊,专家说的,对孩子有好处。我说,你听了开心吗?妈妈说,不开心,有时候烦死了,但是专家说的啊,对孩子有好处,只要对孩子有好处,我吃点苦没什么的。我说,你不开心,这么烦躁,孩子会开心吗?妈妈说,他听的时候闹腾,我以为是他开心得手舞足蹈呢。
所以,早教是可以的,有些也还蛮好,只是商业社会的一些弊端,使得有些早教功利心太强了。不光是早教这种方式有功利心,交钱去进行早教的家长也是有功利心的。商业无处不在的时候,教育技术被单独提炼出来成为挣钱的门路,这就有问题了。
我们小时候也没啥早教,长得也还不错,是吧?
很多父母去参加早教,大多是为了让自己心安,觉得有一种培养精英、为孩子全力以赴的感觉了,嗯,花的就是心安的钱。
父母要让自己心安,从怀孕开始,到安胎,到出生,到整个的成长,心安都是很重要的父母修炼。自己做不到心安,总是想从外界寻求让自己心安的因素,暂时这么做也不是不可以,但不能一直这么做。如果做了父母,却一直不能心安,那就好好学习,找找方法,让自己先心安,再琢磨怎么教育孩子。
父母去报早教班,还是试图想让孩子学点啥,开发智力,开发潜能,等等。还没进入人类生活,已经打算往“成仙”的路上引了。所以,父母都是做人不心安,“成仙”才踏实。
那我们讲讲想做人的话,要进行的家庭生活与学习吧。
孩子天性中本身就具备学习能力,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
人要长大,适应这个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学习。我们一般所谓的学习能力,大多指学习课本知识,或者我们所认为的社会普遍公认的学习能力。但这只是非常小的一个能力,而且这种学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生下来,要用眼睛,再用意识认识父母的脸,要听懂他们的“鸟语”,那得用多大的劲儿啊!我们自己体会一下,如果从来不懂火星语,把你扔到火星上,啥都要依靠人家,你害怕不?身无寸缕,还要生存,有人还对你寄予厚望,压力大不?所以,一生下来,我们就在学习,各种学习,所有的感官都参与的学习。
从听懂语言,到开始认识周围事物,到开始控制自己的行动,到与周围进行交流,这都是慢慢学习来的。孩子每个成长阶段都有要完成的任务,有需要培养的品质,这些品质形成的程度,决定孩子的性格和他今后学习的方式,甚至学科的成绩。
爸爸带得多的孩子,大多数学和物理会好些,也更富有冒险精神;妈妈带得多的孩子,文科会好些,艺术感受力也更强些。这背后折射的是思维方式的差异,保守与冒险的差异。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爸爸更文艺,妈妈更理性,其结果就会是相反的。当然,这与孩子本身的先天性格特质也有关系。
另外,孩子如果在学校的学习出现问题,与性格本身也会有一些相关,甚至,还有可能是家庭的问题造成的。比如,夫妻之间的矛盾,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中也会清晰地表现出来。有个家庭,父亲在外面狂挣钱,母亲全职在家带孩子。这也是当今中国社会挺普遍的一个现象。母亲是高知阶层,学习很好,学业优良,如今全职在家,心里多少有些价值失落感。所以母亲对孩子非常严格,事无巨细,一律过问,生怕孩子教育不好,那不是连一点点成果都没有了,自我价值感要低到尘埃里去了吗?这个孩子跟母亲怎么抗争都没有用,孩子屈服了。屈服的结果是孩子学每个单元都还好,一到期末综合考试就“歇菜”。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孩子缺少生活中对实际复杂问题的安排,这些都由妈妈代劳了。总有一种声音在说—孩子,你只管学习,其他事情都不要你操心!孩子的综合能力没有机会施展,没有选择权,没有决策权,想玩想罢工只能靠撒娇耍赖,没有机会主动为自己选择任何事情。呈现在学科上,就会表现为综合题目中需要的选择能力、抓大放小的能力、聚焦的能力通通没有,当然考不好。
那么夫妻之间有什么矛盾呢?夫妻之间沟通显然是不够亲密的,妈妈才会将希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一颗红心全部用到孩子身上。为什么妈妈价值感这么低?爸爸们,你们辛苦打拼,是有人为你叫好的,而家里那位—你身后的女人,没有人为她叫好,特别是—爸爸们,你们也没有叫好!
我强烈建议这样的家庭,每周有一天放妈妈出去,让她逛街喝咖啡找朋友玩儿,爸爸在家里陪孩子一天,洗衣做饭收拾家务,好好感受下,在家里是不是舒舒服服没啥大事还弄不好孩子。
来源:本文摘自《爱需要方法》书中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