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谈论关于爸爸的绘本,往往会从安东尼·布朗的经典《我爸爸》开始。不过,对我来说,在内心印刻最深的,反而是他的另一本作品——《大猩猩》。
爸爸总是在报纸后面,在餐桌的另一头,在书桌的暗影里,女儿常常欲言又止,又期待又落寞。这种生涩与克制,反而是我更熟悉,更容易找到共鸣的父女关系。
后来因为工作需要,读了很多关于安东尼·布朗的资料。他的父亲在二战时参军,并因为这段经历留下了巨大的心理创伤。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他教两个儿子画画,画的都是战役,屠杀和尸体。
父亲在安东尼·布朗17岁那年突然去世,将这个少年遗弃在惊愕与伤痛之中。
我曾以为他永远不会倒下。我才刚开始对他生出叛逆之心,我们几乎还没有机会争吵……”
多年之后,安东尼·布朗在采访中这样说。
从某种意义上讲,安东尼·布朗在他的绘本中执拗地继续了自己对父亲未及表达的顶撞。而这种顶撞,与其说是不满和埋怨,其实却是因深爱而沉淀的苦楚。
这种又爱又痛,又疏远又亲密的感受,在你我的寻常日子里,在普通人的父子关系里,亦不陌生。
后来有了《我爸爸》。据说它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安东尼·布朗无意间发现的爸爸的一件旧睡衣。旧日的记忆和感受纷至沓来,“它又带我回到小时候”,做回“那个认为爸爸无所不能的小男孩“。
《我爸爸》被誉为是对“爸爸”的经典礼赞,用“书本鲜见的方式颂扬了父亲(英国《独立报》评语)。
书里那个爸爸——
会走高空绳索,
能从月亮上跳过去,
吃得像马一样多
像房子一样高大
又像泰迪熊一样柔软
……
那个爸爸身上,穿着安东尼·布朗记忆中爸爸的黄色格子睡袍,趿拉着爸爸的旧鞋。
这本书一扫《大猩猩》的落寞和疏离,始终洋溢着孩童般纯真的骄傲。在这本书里,我们听到了孩子大声而坚定地呼喊——
“我爱他。而且你知道吗?他也爱我。(永远爱我。)”
这样畅快的表白,我不知道算不算安东尼·布朗迈过情绪复杂的泥沼之后为自己和爸爸找到的答案。我知道的是,这本书为许许多多的孩子找到答案,为许许多多的父亲蓄满勇气。
亦或许,答案一直都在,只是历经伤痛淘洗,愈发清澈明晰。所以我觉得很难说《大猩猩》与《我爸爸》哪一个更好地描摹了爸爸的形象,它们交织的明暗光影,投射在不同人的心里,安慰了不同的记忆。
本文来源启发童书馆公众号(qifatongshu)如果你喜欢这本绘本,可以直接点击下方直接购买哦!
或直接复制下面淘口令-->打开手机淘宝即可购买
¥gzXi0aqo47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