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顾骁来源:摘自《父母装傻,孩子更聪明》
女儿刚两岁的时候,迷上了看影碟。为了控制她看太多影碟,我就提出,每次看碟都要去儿童游乐场要完成一个她不敢做的项目作为看碟的条件。后来,孩子每次想看碟的时候就跟我说:“爬”,意思是要先完成我给她安排的任务。有一次,她先跟我说:“碟”,我说:“不爬不给看碟。”她就说:“爬”。
于是,我就带她到游乐场。孩子到了游乐场似乎忘了我给她指定的任务,而是玩起了她喜欢的项目,我不逼她,让她先玩够了自己想玩的,再玩我安排的项目。可她半小时玩够了以后,要回去了。我跟她说:“你还没爬呢,不爬回去以后不可以看碟哦。”她竟然跟我说:“好。”回去果然不提看碟的事。原来,女儿不是真想看碟,只是想让我带她去游乐场玩一下,这是两岁孩子的小伎俩。
后来女儿故技重施时,我就要求她先完成我布置的任务,否则立马带她回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孩子就不断设计出新的花招来对付我,这其实就是在鼓励孩子不断地动脑筋,在这样氛围下成长的孩子怎么会不聪明?当我们为孩子制定奖罚时,孩子会讨价还价,别为此而生气,这恰恰是孩子动脑筋的时候,当孩子发现规则的漏洞越多,说明孩子越聪明,我们只能更聪明地修改规则,孩子就和我们一起成长了。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越来越聪明,就要在接纳了孩子的小伎俩之后,做出必要的防范措施。
儿子上五年级的时候,一次家长会上展示了所有孩子的作业本。我打开了儿子的作业本一看,全是优和A。我感到很奇怪,上个学期还有不少问题,这个学期进步就那么大?我抱着狐疑的心态打开了另一个同学的作业本,这才发现了秘密,儿子把他写得不好的几次作业都给撕掉了,而且撕掉的作业本都放在课桌下的柜筒里。
换成其他家长,可能为此立马就火冒三丈了,但我并没有生气。一方面我并不过分看重中考试成绩,孩子作业有几次没做好也没啥;另一方面我通过这件事也看到了孩子的优点:
一、这体现了创造性思维。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没有消极接受结果,而是愿意积极动脑筋解决。
二、孩子懂得展示自己好的方面。一个人要去应聘,最好的方法就是集中展示自己最好的各方面能力。
三、他有强烈的自尊心和羞耻感,这是他努力学习的动力和压力。他或许已经深深地自责了,我完全没有必要再给他施压,当我们施加压力而不能使成绩提高的时候,只能使孩子更加厌学。
回到家我用调侃的语气跟孩子说,“你的作业都是A了,怎么考试还没考好啊?你的柜筒里怎么跟个垃圾箱似的,下回我可不想看到这样的情况。”这是在告诉他,他的“创造”是有缺陷的,同时也是告诉他,我并不在意平时的分数,从而消除他说谎的动机,这才是解决孩子说谎的根本之道。
还有一次,老师打电话到家里,“这是顾坦山家吗?”电话是儿子接的,“对不起,你打错电话了。”老师十分生气,又打到了我手机上。我挺佩服他在紧急关头中,能够迅速做出反应。最后我也没有责备他,只是把这件事当成笑话传播给亲朋好友,这也间接教育他,不诚实是会被人发现的。
儿子在考试成绩下来后,经常会发现老师卷子“改错”的地方,他就会找老师要求增加分数。这事儿后来经常发生,我就开始怀疑,这很可能是他事后修改的。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我们学生时代鼓励的“拾金不昧”,有些孩子甚至偷家里的钱,上交老师以图表扬。
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更应该多检讨对孩子的教育要求和教育手段是否合理,转而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而不是仅靠严惩孩子,尤其是在孩子第一次做出这样的行为时,要给孩子认识的空间。
人们会说,这样的宽容是不是太“没底线”?,那不是在糊弄老师吗?那是因为我们很少从孩子角度去考虑,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做?难道真的没有一点合理性吗。
有一次,我发现儿子书包里有七张空白卷子,应该是老师布置了没有做的,如果我要发作,那就等于告诉孩子翻过了他的书包,这不符合不能侵犯隐私的约定,那孩子对我的信任就坍塌了。如果孩子做了,那花起码十个小时的时间,孩子有这么多时间吗?如果孩子平时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习,玩的时间也是有限的,这十个小时很难挤出来,那我们就当没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