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顾骁来源:摘自《父母装傻,孩子更聪明》
70多年前,一个11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一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邻居要求索赔12.5美元。当时12.5美元可以买125只鸡蛋。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男孩为难地说:“我没有钱赔人家。”父亲说:“这12.5美元我借给你,一年后还我。”从此,这位男孩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活。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12.5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位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他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是不是这些成功者就身上独具各种魅力?其实这跟他们幼年时期接受的教育有关,当他们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学会了承担着自己做事的后果,就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
孩子在大胆尝试甚至冒险时,虽然可能有失败和损失,但也可能会有意外收获。孩子就会根据得失逐渐地分层次记忆各种信息,这就是“教育”和“教训”的最大的区别。
很多家长会头疼,为什么自己的子女受到非常良好的教育,也有着比他们当年创业更好的条件,但成就却远不如父母辈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孩子缺乏风险管理能力的培养。
孩子早上不起床,我们担心他迟到了被老师批评,所以总是要叫孩子起床。于是孩子看来,按时起床是我们的事。为什么就不能让孩子自己品尝一下因为迟到而被老师批评的滋味呢?我们帮他避免了老师的惩罚,但孩子将来走入社会后,因为上班迟到、做事丢三落四所遭受的损失一定更大。
儿子上学后,如果学校有什么重要事情需要第二天办,我从来不会去提醒他。儿子每天晚上,在我的房间里学习,他经常会一大早又跑到我的房间里来拿东西,尽管前一天晚上已经收拾了学习用品。这表明,他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已经有了天然的敏感性,这种敏感性就是在自我负责中提高的。
首先满足于现实需要才是学习的最大动力
在跟家长交流中,我遇到的最多问题仍然是这个:甭管学习也好,智力开发也好,首先要解决的是学习动力和学习压力的问题啊。
没错,当下我们应该想办法让孩子主动学,而不是我们被动教,孩子有了主动意识,自然是马不扬鞭自奋蹄。这样的状态多好,孩子自己主动好学了,家长也犯不着天天说教了,当父母、做孩子的都轻松。
可在我们传统的学习模式中,只剩下充满功利性的学习压力了,而这样的高压不仅不利于学习,反而遏制了孩子的智力开发。在说到解决方法之前,我们不妨先了解下中西方在学习动力理论上的不同,也许对改变我们的教育现状有所帮助:
在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中,学习动力首先来自于大自然赋予每个人对生命渴求的本能。为此,很多国家有这样的规定:孩子过了十八,就要开始自己养活自。当这种为自己负责的意识从小就伴随着他们成长,父母基本上就不需要为孩子学习着急了,他们只要给孩子充分选择的权利,孩子自然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以及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当人们很清晰地知道如何努力才能达到自己目标时,伟人们的激励作用就更为实在。在很多西方国家,到处都是各种伟人雕塑,极大地激励着人们去效仿。
而在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里,学习动力来自于对伟大理想的追求。在封建时代,如果不是通过造反的方式,人们的前途完全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作为个人基本上没有什么选择权利。科举考试的内容充斥着统治阶级的价值观,不会顾及个人兴趣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考生不能过问考试内容的合理性。为此,未来做官的前景就是成为人们努力的唯一动力,这就是把树立伟大理想作为孩子学习动力的由来。
现在的社会已经给了每个公民更多的选择自由,每个人掌握着自己的前途,人们有了现实的需求,但这样的现实需求和伟大理想之间,存在着脱节的现象。就像孩子学习的内容跟现实没有很大关系。尤其是现在上大学越来越容易,大学文凭越来越商业化时,孩子的努力和伟大理想之间也就越来越没有了必然联系。如果我们再用这些伟大的理想作为学习的原始动力,就很难指望去激发孩子学习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