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iss半职妈妈 来源:missbanzhimama
声明:改编自《当代家庭教育报》专栏文章,此处非首发
近几年来,“接纳孩子”普遍被妈妈接受和应用。久而久之,“与时俱进”的我们在实践中逐渐出现了与现实“水土不服”的问题——妈妈因为过于“接纳孩子”反倒成了“受气包”,没有把自己视为“人”,而是充当了凡事忍让、克制情绪的“神”。
古语有云“功夫在诗外”,那么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功夫在儿外”——“躬行”“儿外”之事,“功夫”方能到家,我们的精力不能全部投放于“接纳孩子”上,而是应该适当考虑孩子以外的“自己”。
▼▼▼
有一次我和儿子参加琪琪的生日会。孩子们把分到的蛋糕分享给自己妈妈吃,唯独琪琪没有。琪琪妈很羡慕其他妈妈,便问女儿:“琪琪,能分点蛋糕给妈妈吃吗?”琪琪正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说:“不,蛋糕是我的。”妈妈继续问:“蛋糕是妈妈送给你的,就不能分一点给我吃吗?”琪琪不耐烦地说:“就是不要。”到了吃水果的环节,妈妈又问琪琪:“能给点葡萄妈妈吃吗?”琪琪说:“不能,别问了!”看得出来,琪琪妈挺失落的。
育儿书教我们要“接纳孩子”,不要强迫孩子分享,但如果妈妈确实对琪琪的“自私”不高兴,或者希望琪琪能温和窝心一点,那么妈妈应该私下跟孩子表明自己的底线,坦白地说:“我知道今天你很高兴,妈妈也为你高兴,妈妈辛劳了一天却没吃东西,如果你愿意跟妈妈分享食物,我会感到很幸福,但是你坚决不让妈妈碰你的食物,我会很难过。”妈妈可以通过“实话实说”来表达内心的不满,让孩子懂得换位思考,感知他人“冷暖”。
▼▼▼
我朋友的女儿每当看到妈妈化妆,就会说:“太难看了!”朋友跟我埋怨:“我的女儿就爱说我丑!气死人了!”我告诉她必要时要让女儿知道这些话很伤妈妈。后来有一次,她女儿又说:“妈妈怎么画成这个样子!”朋友忍不住对她大声喊:“你去找个漂亮妈妈算了!”女儿听了害怕得大哭起来。这时朋友想起我的话,等女儿平复后,对她说:“如果你觉得我化妆不好看,可以请我不要这样化,或者你挑选颜色帮我涂,但是不可以说我难看,这样我会很伤心。”女儿听了后没有说话。到了第二天,我朋友化妆时女儿悄悄地走了过来,挑了一支淡淡的口红,认真地帮妈妈上色,笑着说:“这样才是最漂亮的!”朋友这才意识到,原来女儿根本不喜欢她平时涂的朱红色。朋友看看镜中清新自然的妆容,开心地说:“女儿是最懂我的化妆师了!”
▼▼▼
妈妈的情绪有极端严寒也有异常酷暑,我们只是个有血有肉,有付出有索取的凡人。如果硬要把七情六欲拘禁起来,对直戳痛点的话语一笑置之,那么坏情绪在体内长期发酵,蚕食身体健康,心底的“火山”一旦爆发更是两败俱伤。一劳永逸的“接纳”,是我们对“风起云涌”的情绪合理发泄,让孩子感到凛冽却不至于如冰刀伤人。与其说自我克制是接纳,倒不如说收放自如才是爱。
“接纳孩子”就像游泳,一旦懂得了是不会丢失的,即使有一天把你扔到大海,是不会死掉的,如果确实沉下去了,那证明你根本不懂游泳。所以,我们千万别害怕“接纳自己”会减弱“接纳孩子”的能力,除非你根本不懂得爱孩子。
作者简介:原媒体人。生娃后为教育类媒体专栏作者、头版特约作者,妈妈FM特约栏目作者,女性类媒体特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