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主播:樱桃
分类: 全部 育儿 婚姻 儿童故事 情感 智慧
扫一扫进移动端

通过体验教育获得知识才更牢靠

主播: 樱桃
人气:16万
通过体验教育获得知识才更牢靠

  作者:顾骁来源:摘自《父母装傻,孩子更聪明》


  陶知行为啥改名陶行知?


  陶行知原名文濬,他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故取名“知行”。43岁时,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改本名为陶行知。从中可以看出陶行知推崇的是“先行而后知”的哲学思想。


  也就是他所提倡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即体验式教育的思想体系。


  一个人经验的积累一方面源于家庭,一方面来源于社会,而经验的积累主要源于各种的体验。体验式教育对孩子的独立性及自信心的建立非常重要,这些优秀的品质将影响孩子一生。但日常生活中,家长无微不至的照顾,无形中剥夺了孩子体验的机会,同时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有这么一个案例,几位少年结伴去大森林里去探险,不幸迷路,当大人们找到他们时,他们已经因冻饿而死。父母、师友涕泪横流,后悔不该让他们冒这个险。然而,当成年人仔细观察现场时,一种更深刻的痛直冲心房:在孩子们周围就有野果子,可他们竟然不知道这些东西能够充饥……


  这种通过体验得来的经验和知识是任何书本都无法真正替代的,这就好比学走路就要学会跌倒,学习游泳就要经历呛水一样,只有真正的去体验、去经历失败,才能够得到最宝贵的经验财富,甚至是成功的喜悦。父母在生活中,学会放手,给孩子体验成长的空间和机会。


  生活当中有些孩子会表现出比较听话,有些孩子表现得不那么听话,这反映了两类人的思维方式,一类是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来获得生存的方法,另一类是通过自己的体验来获得生存的方法。前者一开始可能表现得更为优秀,受大人喜爱,但他们缺乏超越前辈的能力;后者虽然在一开始会表现出很多问题,但可能是未来创造新知识的聪明孩子。


  人类获得知识的最基本的途径就是体验,让孩子通过体验方式建立现象和结果的关系,会使获得的概念更生动真切和印象深刻。那是不是所有知识的获得都要通过这种方式呢?当然不是。那些善于通过体验获得知识的人,会对无法“体验”获得的知识产生更多的向往,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阅读”学习。因为要对结果承担责任,孩子学习就有内在的目的。但他们不会盲目相信书本,这是我们智力开发要达到的目的。


  我们习惯于以危险为由阻止孩子去做,靠的还是说教。其实大可以让孩子去体验一次呀,“试错”是获取知识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比如我们告诉孩子开水不能碰,可以给一杯温度比较高的热水让孩子感受一下,当他被烫到(不是烫伤)时自然就会明白,开水是会烫伤人的。通过像类似这样的事情,父母也能被孩子所信任,真有一些不能让孩子体验的事情时,孩子也会相信我们的话。


  体验教育可以从零岁开始


  拿破仑·希尔说过:“播下一种行为,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动物与人类都有先入为主的视觉记忆、听觉记忆、触觉记忆。很多儿时的记忆往往就是终身的事业。所以教育已经从零岁起步了,我们所提倡的体验式教育也完全可以从零岁就开始。


  比如孩子经常会吃一些不该吃的东西,我们稍一不留神就可能把诸如钉子之类的东西吃到嘴里,我们该怎么办呢?


  女儿十个月左右的时候,就已经不会轻易把东西放进嘴里。在这之前当她乱吃东西的时候,我不仅不制止,甚至还有意把诸如花生壳、橡皮之类的东西给她。


  如果孩子连续吃二十次不能吃的东西,就知道这个世界不是什么东西都能吃的,这种主动的体验式教育会让一岁的孩子就明白这个道理。但我们很多孩子要到两三岁才明白同样的道理,孩子并不会因为我们说教,就明白白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而是我们的监控百密终有一疏,让孩子经历二十次时间延长了,这就是被动的体验式教育的差别。


  有一次外面下着雨,女儿非要到小区的游乐场玩。对一个两岁的孩子,我们解释什么是下雨她无法理解,不如任由她自己出去,陪她一起出去淋雨,并让她亲手抚摸落在物体上的雨水。女儿在冬天想穿凉鞋,不想穿布鞋,我也没有制止她,让她自己感受冷暖就是了。


  女儿一岁多之前喜欢撕书、涂鸦、摔坏有用的东西,后来完全纠正了。方法也超简单,就是她在做这些事情时打手心。因为孩子听不懂大人的教导,也无法体验到损失时,给予的人为体验最直接。


  人们可能会说这样教育孩子是不是太残酷了?但让孩子承担后果的同时,也意味着会给他们更大的自由空间,孩子在更多地参与中体验到成长的快乐,这是说教方式无法比拟的。


【阅读原文】
下载APP
扫一扫 下载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