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顾骁来源:摘自《父母装傻,孩子更聪明》
方案的确定需要在执行过程中不断调整。
常规思维的最后过程就是对我们已经确定的解决问题方法进行实施和验证。首先,要列出鉴定结果的标准,以判断构想的合理性,标准和验证手段需要具有可度量性、可重复性和精炼性。
当我们需要对结果负责的时候,就会有压力。我们经常犯的错误就是我们对结果缺乏明确的判断依据,特别是对于比较复杂的工作,以至于我们不能真正确认问题是否解决。
比如,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会考虑让孩子参加国学班学习,可事先没有思考过,究竟应该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最后的学习效果,这其实是对孩子不负责。我们应该考察那些在国学班学习的孩子和那些没有在国学班学习的孩子,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不仅要考察所导致的进步,更要考察所导致的退步,进行综合评价后,再决定是否把孩子送进去。孩子的成长和我们做事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做事做错了,可以重来,就是耽误了时间。而孩子的成长是分阶段了,错过了就是不可逆的。
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是指在重大工程中所运用的管理方法的总称。所谓项目就是实现某一特定要求或约束的目标和任务,其特点是一次性和不确定性,比如某项技能学习。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或任务的时限性工作,就要在质量和数量上对工作进行有效管理。项目管理的一些概念对我们和孩子都很有意义:
第一、要对资源进行有效分配。我们有很多的任务,但必须考察资源是否匹配。比如,我们想让孩子学很多课程,但孩子必须有时间,如果孩子没有时间或者没有合理分配时间,就无法达成目标。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孩子会自己提高判断能力,去合理分配资源,只要我们在对成绩有要求的时候,才剥夺了孩子合理分配资源能力的培养。我们应该关心如何用生存压力影响孩子,而不是提成绩要求。
第二、对项目进行有效的策划。我们要达成一定的目标,就要考察现实可能性。比如我要想让儿子的跆拳道和二胡成绩有突出表现,那就要找好的老师。即使找到了好老师,还要思考如何才能实现训练计划,每天都要训练,这是最起码的。不然,对老师来说,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我总是这样对目标负责的时候,儿子也养成了习惯,没有效果的事情,坚决不做。能够达成目标的事情,谁也拦不住。
第三、对做事顺序的安排。我们有很多的事情要做,但时间有限,什么事情先做,什么事情后做对孩子会产生关键性的影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该按照先情商,后智商,然后再技能开发的步骤,最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如果我们先开发了孩子的技能,就会遏制了孩子的智力开发,对情商开发更是处于停滞状态。当儿子学习和身体都落后的时候,我重点放在体育上,暂时搁置智力开发,事实证明这样是对的。孩子缺点的纠正也应该分步骤,而不要指望一下子克服很多缺点。当我们总是用这种思维处理事情的时候,孩子也会有了处理问题的大局观。
第四、建立项目节点的概念。做一件事情是不是能达到目的,不是过了很久之后,再下结论。而是在完成到一定阶段之后,就要考察结果。当结果没有达到预期,就要思考:方法是否得当?目标是否合适?资源是否充足?有一项有问题就必须马上调整,否则再做下去都是在浪费时间。当我们要求孩子对结果负责的时候,孩子对过程就会有压力,如果孩子不对结果负责,我们再控制过程。如果孩子不希望我们控制过程,就会跟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来,这样就培养了孩子不断总结的意识。
第五、对结果负责。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对可能的结果有清晰的描述,才能知道我们的努力是否值得。孩子学习二胡,需要考级,学习跆拳道,需要在比赛中拿名次。如果没有这样的目标,不仅孩子不知道该如何努力,我们也不会对孩子施加必要的压力。这意味着,我们绝不做没有结果的事情,如果没有结果宁愿放弃。有了这种意识,我们就会不断地调整做法方法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