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iss半职妈妈来源:missbanzhimama
声明:改编自《当代家庭教育报》专栏文章,此处非首发
▼▼▼
英国人类学家雷蒙德·弗斯说:“从人类学来看,社会机构中真正的三角是由共同情操所结合,儿女和他们的父母。”这里说的三角,就是家庭伦理上说的“家庭铁三角”,爸爸、妈妈、孩子这个三角关系,相互缠绵萦绕,铸成一段永远:爸爸爱孩子,必定通过爱妈妈来实现的;妈妈爱孩子,必定通过爱爸爸来实现的。
身边许多妈妈埋怨,丈夫从孩子出生到现在都没有静下心来带过,只交给妈妈管教,自己以加班、应酬为借口“逍遥法外”,更气愤的是婆婆还维护丈夫,认为带孩子男人不懂,应该是女人的活,可见这种巨婴男是从原生家庭中惯出来的,因此家庭骂战不断,孩子也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我的一个女友,她原生家庭极为富有,从小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她被彻底拿掉了独立自主和价值感,有了孩子后,竟把孩子交给丈夫和保姆教育,自己却周游列国,没有负起相应责任。
▼▼▼
现在市面上育儿书的妙语金句、教育学者的苦口良言,着力点都在“教”上,我们运用时却力不从心,并非这些方法不好不中用,而是首当其冲的应该是解决我们自身的“缺陷”,我们虽然孑然一身来到尘世,但其实性格、能力、培养下一代的倾向和方式都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如果我们没有自我觉察能力,没有对童年修复和对当下的完善,依然走不出迷茫的家庭矛盾、育儿困局。
我们只有清理了原生家庭的痕迹,扫清“来路”的障碍,修正自身以及家庭关系,才能够谈下一步,建立“去路”——调配每个家庭角色的执行力,全力以赴整合“铁三角”的力量。所以我们首先尝试改变观念,亲自参与并独立解决问题,即使很多事情不会,没有解决过,也要通过不断学习、朋友支持,增强自信心,维系正常的家庭关系,把责任都扛起来。有了跟原生家庭“和解”的基础,再建造全新的育儿模式,平时我们抓住机会多跟孩子说:“你人缘好的特质跟你的爸(妈)太像了,同事没有一个不喜欢你的爸(妈),正如你的同学都很喜欢你那样。”同时多跟配偶说:“你知道吗?孩子学习到你坚韧的毅力,这个性格对他太有帮助了!”又或者“孩子可孝顺了,他们都说是从你身上遗传下来的!”当配偶用上恰当的育儿方法,我们可以“夸大其词”:“怎么你的方法就能让孩子听你的呢?”或者“你啥时候这么懂他的!一招就搞定了。”也可以多在配偶面前跟家人朋友说:“孩子的勇敢跟爸爸如出一撤,怪不得他们那么好!”又或者“妈妈每件事都坚持到底,孩子受教了,还是她的功劳大啊!”说话时要从具体的细节去考量,让三角关系“归一”,这些话既鼓励了配偶与孩子的互动,也推崇赞扬了配偶的育儿方式,从而让其更自信地面对孩子,认识到教育是本职工作,感到自己的角色不可或缺。
▼▼▼
“黄金无足色,白玉有微瑕”,世界上既没有尽善尽美的原生家庭,也没有天衣无缝的再生家庭,更没有什么对与错、好与坏,只有我们愿意理解和改变的心,当我们努力巩固“家庭铁三角”时,孩子自然不会置于一个冰冷的空壳里,被忽略情绪和需求,之后的教育才可以“四两拨千斤”。
作者简介:原媒体人。生娃后为教育类媒体专栏作者、头版特约作者,妈妈FM特约栏目作者,女性类媒体特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