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顾骁来源:摘自《父母装傻,孩子更聪明》
想象力不见了
曾经有个调查称,在21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虽然这个调查的权威性在当时引起过一些争议,但这个调查结果还是让许多人愕然,也足够引起人们对孩子想象力的聚焦。孩子的想象心理在2岁左右开始萌芽,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孩子的想象力经常遭到残酷的扼杀。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孩子天生就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孩子可以把简单的玩具演绎出不同的玩法就是例证,不仅给自己带来欢乐,也给我们带来惊喜,我们应该珍视孩子的这种能力。有国外的报道称,有个幼儿的家长状告幼儿园,为的是这家幼儿园过早给孩子传授知识,导致了孩子想象力下降。以前给他画个圈,问他是什么,他可以回答:太阳、皮球、饼……而现在的回答只有一个字母“O”了。
可是,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缺乏想象力呢?
当我们不允许孩子有不同声音的时候;当孩子所有的行为都要按照大人的要求去做的时候;当我们以孩子不懂事为由,习惯于对孩子说“不”的时候;当孩子喜欢玩水、玩土,可我们却硬要以不卫生而加以制止的时候;当孩子爱动,爱在外面闲逛,可我们以孩子身体吃不消的时候;当孩子喜欢结交朋友,可我们怕耽误了孩子的学习,谢绝邻家的孩子来玩的时候.……
孩子所有的行为都被我们控制着,渐渐地他们不再会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要求,也听不进去我们对他提要求,孩子的翅膀就此折断了。
智力开发的核心手段就是放手
从我们超极少年成长训练营走出去的孩子,大多表现常常令人吃惊,他们聪明、阳光、积极,还有着”操不完的心“。在集体活动中,其他孩子的家长会对这些孩子羡慕不已,免不了会对自己的孩子唠叨:“你看人家,好好向人家学习一下!”
其实,最该学习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家长。
有些家长们也会尝试着放手,但对那些长期习惯于被照顾的孩子,一旦放了手,要么会显得笨手笨脚,没了小时候的好动的欲望,要么就像长期关在笼子里的野生动物,得到释放后肆无忌惮,让我们更加不敢放手。
也许我们会借口说:“如果我的孩子也那么聪明,我也会像他的父母一样放手。”其实我们只看到了结果,却颠倒了这里面的因果关系!要知道,所有优秀的孩子,在做同样的事情时,都有过笨手笨脚的时候,只不过他们的父母更早地接纳了他们的笨手笨脚,才让他们现在变得更加聪明。如果我们因为孩子的笨手笨脚而不肯放手,只会让他的差距越拉越大。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父母只能陪着孩子走过很短的一段路程,代替不了孩子成长。家长要做的是“鼓励”而不是“代替”。爱孩子就要学会放手,让雏鹰自由展翅飞翔!
在体验中形成是非观
世上最困难的就是把一件你很拿手的事交给孩子,再眼睁睁看着他把事情搞砸,而你却还能心平气和不发一言,这是培养;世界上最容易的就是把一件你很拿手的事交给孩子,再手把手地教他把事情做对,不给他犯错机会,那不是培养人,而是锻炼你自己。
好的教育应该注重效果。有时候即使我们的说教都对,都不如让来自切身体验来得印象更深。我们的教育应该研究怎样将每个孩子的天赋和特点之门打开,这对于全世界的父母来说都是个难题,但是我们非常清楚怎样关闭这扇大门,那就是强迫孩子们去做去学自己不愿意学,不愿意做的事情,并且剥夺他们的自由。当我们剥夺了孩子通过体验直接认识世界的时候,我们自己变得越来越懒惰,对一些约定俗成但明显错误的事情失去反省。
比如,当大学生找工作比农民工还难,工资甚至比农民工还低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孩子这么多年在学校学习的东西其实是非常缺乏实际价值的?缺乏反省使得我们习惯用强迫的方式来逼着孩子学习。
当强迫成为教育的主流手段,像孩子吃饭、穿衣这类简单的道理,也要用强迫的方式让他们接受时,这就让我们的智力开发变得痛苦不堪!
孩子刚出生就如同一张白纸,他们的是非观是在成长过程中慢慢培养起来的。有些家长就会抓住这一点强调:“对啊,孩子那么小哪有什么是非判断能力,灌输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方法!”大家普遍认为,让孩子接受足够多是非观念后,孩子才有好的是非判断能力。
这其实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比如一个小朋友,当他跟一群孩子们玩时,难免会有一些冲突。很多家长在孩子跟别的小朋友刚起冲突时就一把拉开护住他们,或者阻止孩子跟别人打架,回家路上再灌输一堆不能打架之类的道理。有用吗?我想是收效甚微的。莫不如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处理这些冲突。孩子被打了,他就知道怎么收敛锋芒,孩子打了别人,其他小伙伴都会不愿意跟他玩了,他也会懂得反省。
是非判断能力的培养,和其它能力培养一样,是靠不断地进行判断选择,在体验了结果之后才会提高的,如果从小没有给孩子大量判断选择的机会,如何提高是非判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