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主播:福朵朵
分类: 全部 育儿 婚姻 儿童故事 情感 智慧
扫一扫进移动端

为什么我们喜欢讲道理?

主播: 福朵朵
人气:181万
为什么我们喜欢讲道理?

   作者:顾骁来源:摘自《父母装傻,孩子更聪明》


  孩子“逆反”是好事


  在我们超极少年成长训练营,来过一个被某些权威机构判定为自闭症的孩子。他本是双胞胎中的一个,另一个在一场意外中死亡。不幸的经历让这位妈妈对孩子产生了严重的掌控心理,对他有过分的心理依赖,一方面在生活上对他无微不至地照顾,另一方面又会为诸如中午不睡觉这样的小事打骂他。这孩子刚来我们这里上课,一开始因为陌生感而产生了恐惧感,但很快就被上课的形式所吸引。两次试听课之后,他就跟妈妈说:“我能不能不学别的,就上超极少年?”


  这个孩子喜欢我们的课程,从本质上说是在我们的训练班里他脱离了妈妈的掌控,精神上取得了独立。


  随着孩子成长,“逆反”二字渐渐出现在他们身上。这个时期的孩子有强烈的探索自我的欲望和尝试,作为旧价值体系代表的父母、老师,就成为他们的主要反抗对象。可以说,“逆反”是成长的一个好的开始,是孩子们聪明劲崭露头角的表现。然而现实生活中,这种聪明对家长们来说是一种“诅咒”。


  孩子在上学前都很依赖父母,亲子关系可谓其乐融融,可自打我们想教点东西给他们时,我们咋就跟孩子形成对立呢?


  其中的道理也不复杂,当我们试图教会孩子点啥时,就会首先假设我们对孩子的要求都是对的,孩子没有按照要求做,那就是孩子他不懂事,完全没想过检讨自己这一茬。当我们一时半会无法说服孩子的时候,就可能采取强迫的办法。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就会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演变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如今个个都懂得“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种作风自然很难被孩子接纳。


  孩子不是我们的私有物,他们应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陪伴孩子的成长,我们只能跟在他的后面,而不是跑到他的前面去。他不需要你为他带路。他成长的乐趣就在于:他来自己发现他的路。不要因为我们是他的父母,不要因为我们觉得比他知道的多,就应该跑到他的前面为他带路,指导应该走这条路或那条路。不,不要把我们的愿意加在他身上,我们不要做上帝操控和剥夺他自我选择的权力,即使,只是出于好意。


  开启孩子的心灵


  有一次,我有个朋友答应让孩子自己去买麦当劳,可当孩子买回来后,就指责孩子不应该买薯条,说那是垃圾食品,又嫌孩子一下子买了两杯饮料,浪费。我们当中很多人可能都像我这位朋友一样。想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度,可有控制不住自己的“碎碎嘴”。


  孩子的心从出生开始就一直是敞开的。他们的心像一个敞开着窗户、打开门的小屋,每一个开放的门窗都通往不同的世界,获取不同快乐和创造力。然随着成长,他们的一些窗户和门渐次关上了,他们变得狭隘和固执。


  而让孩子们关闭门窗的,恰恰是家长们不合宜的教育方法。我们在孩子面前重复最多的话恐怕就是:“孩子,听话。”在家里要听家长的话;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就是和同学出去,也要听大家的话。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在做事之前首先不是考虑是非问题,而是考虑权威人士怎样想。孩子在从众的环境压力下,不得不放弃自我的独立思考而去迎合别人。


  即使那些把孩子当成“小皇帝”的家庭,也同样显现出权威文化的深深烙印,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比如,家长总是以爱护的名义告诫孩子:不能喝凉水、不能脱衣服、不能出小区……孩子根本就没有机会释放好奇心。


  学校的里也是如此。中考、高考要按标准答案考核,老师自然不会允许孩子有不同意见。杜威曾经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在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已有的经验,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取知识。”


  甚至在追求独立、创新的大学,学生也不敢对导师表示任何异议。德国文学家歌德说:“人类没有权威就无法生存,可是它带来的错误跟它带来的真理一样多。”


  德国教育家卡尔?威特曾说:“孩子大胆丰富的创造力在于他们的脑袋里没有什么条条框框,也根本不想受条条框框的束缚。”“许多父母无法理解孩子的想象,原因是他们心目中有许多条条框框,并以此封杀孩子的创造力。”


  孩子们的学习渐渐变成了被动式接受,失去了质疑能力和学习热情。


  绝大多数家长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开发智力,其实父母要做的事并不太多,只要为孩子提供并维护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就行。有时候,孩子生病了,需要吃药的并不是孩子,而是家长。无论孩子现在的教育情况有多“糟糕”,当我们下决心真正开始改变,什么时候都不晚。


  智慧是学出来,不是教出来的


  法国科学家贝尔纳曾说:“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经学会的东西,而不是未来的东西。”


  很多伟人小时候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并非某些教育“专家”所得出的结论:他们智力发育迟缓,或者还不够努力,而是他们不想按照别人的意愿做事,对标准答案有天生的抵触心理。他们把别人用来努力“考100分”的时间用在自己其他能力的培养上,这是他们杰出的很重要原因。


  所有上述经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智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主动学出来的。


  “教”是师者在动脑筋,“学”是孩子自己在动脑筋。有研究表明,主动学的效率是被动学的5倍。孩子天生就对世间万物感兴趣,总是跃跃欲试,我们却冠以好动、添乱而硬生生地压制,而强迫孩子学习那些他们并不感兴趣的东西。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能保持着正确道路的瘸子,一定会超越走错了路的善跑者。不仅如此,一个人如果跑错了路,那么,愈是活跃,愈是跑得快,就会愈加迷失了方向!”


  我们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可能一开始就把孩子引导到了跑道上。


  我们需要好的嗅觉,并不意味着就要把人的鼻子训练得像狗一样灵敏。这个道理浅显易懂,可咱们现在却是让孩子跟计算机在竞赛记忆能力,这就如同让人跟狗竞赛嗅觉一样荒谬。很多智力超常的孩子非但没有接受到真正的智力开发,反而被当成了问题孩子,实在令人痛惜。


  市面上的智力开发理论五花八门,该相信谁呢?有个简单的鉴别办法:真正的智力开发是激发孩子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有成就的人哪个是被“伟大的教育产品”塑造出来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通过对近千人的追踪发现,5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快时期。如果把17岁的个体所达到的平均智力水平看作100%,那从出生到4岁便获得了50%的智力,从4岁到8岁又获得30%,余下的20%则是从8岁到17岁获得的。由此可见,尽早选择正确的智力开发模式对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是多么重要,一旦选择了错误的模式可能就耽误了孩子一生的黄金期!


  鼓励孩子思考


  有经验的健身教练在训练会员提高肌肉力量时,无外乎做到两点:一是肌肉负重接近承受的极限,二是不断地重复。运动员都是这么练的。


  那提高大脑“肌肉力量”是不是同样的道理?让大脑接受“负重”训练,科学的高强度不断地重复使用大脑,孩子不会被累坏,反而会越来越聪明。


  但问题是,教练们衡量肌肉力量的指标显而易见,比如重量、速度、距离等。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一旦偷懒,会立即从这些指标中反映出来。可大脑是否在高效运行却没有这样的简单指标来检验,这就给咱们家长带来难题了:怎么判断这大脑“训练”是不是走在正确的路上呢?


  这就涉及到我所说的智力开发理念中另外一个关键点了:把强迫孩子思考变成鼓励孩子思考。


  将这样的理念渗透到与孩子相处的点点滴滴中,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女儿刚学会走路,我带她出去,尽可能不拉她的手,她也养成习惯不拉我的手。在我看来,拉手就是在主导她的思维。到了女儿17个月大时,我带她到楼下,回家时干脆让她走在前面,让孩子把我带回家,我在后面跟着她。300米长的路,她居然没有走错。


  女儿两岁的时候,有了自己的审美观,她会自己选择服饰。从这个时候起,凡是我们买给她的服饰,都会让她自己选择,而我们不再干预,以培养她的自主意识。


  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孩子精力显得特别旺盛。比如,当有小朋友跟她一起玩的时候,中午就不想睡觉了。这个时候,我们没有必要过度在意孩子正在做的事情有什么意义,重要的是孩子的大脑在高速运转。事实上,孩子一开始真正感兴趣的,恰恰是对现实生活有实际意义的事情。


  婴幼儿及儿童期的孩子对模仿大人行为有着强烈的欲望:大人拿筷子,他也想拿;大人用笔,他也非要不可;大人敲键盘,他砸键盘最开心;大人拿遥控器,他就试图按一下按键……我们应该尽量满足孩子做事的欲望,如尽早让孩子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擦屁股等,这些事本应他们自己学着做。只要孩子愿意,也尽可能让孩子参与家庭的各项事务。


  我们辅导过的一个家庭,三岁的儿子,每次在大人上厕所的时候,就会守候在门外,等大人上完厕所,由他来完成按抽水钮的工作。女儿四岁时要看我炒菜,我就把她抱起来,站在灶台上看,她要是看心动了,我索性把锅铲也交给她“自由发挥”一番。


【阅读原文】
下载APP
扫一扫 下载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