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主播:福朵朵
分类: 全部 育儿 婚姻 儿童故事 情感 智慧
扫一扫进移动端

吃力不讨好的智力开发

主播: 福朵朵
人气:181万
吃力不讨好的智力开发

  作者:顾骁来源:摘自《父母装傻,孩子更聪明》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在一天深夜看到实验室里的灯光还亮着,他好奇地推开房门,只见他的一个助手正坐在工作台前。卢瑟福问:“这么晚了,你还在这里干什么呢?”


  “我在工作,教授。”这位助手脱口而出。


  “那你白天做些什么呢?”


  “在工作啊。”


  “那么,你早晨也工作吗?”


  “是的,教授,早上我也工作。”


  这位助手喜形于色地回答,满以为可以得到夸奖了,可卢瑟福一脸无奈地说:“那你什么时候思考啊?”在卢瑟福看来,会主动思考的人才有可能从事创造性的劳动,不仅要创造做事的方法,还要创造做事的内容;完成了创造性劳动的人,对社会贡献更大,才是更有智慧的人。


  由此折射到当下很多优秀的大学生、研究生身上,他们到发达国家搞课题所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导师理所当然地认为学生就应该自己思考该干啥、怎么干,而他们却往往在导师没有指示的情况下不知所措。他们在国内多半表现非常优秀,是我们的骄傲。为什么走出国门后却会面临这样的窘境呢?


  其实这样的差距应该从幼儿园就形成了。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5岁时,看到家里的母鸡能把蛋孵出小鸡来,自己也坐在鸡蛋上想孵小鸡。这是孩童的天性使然,是一种求知欲的实践使然。我们的孩子一样在童年时候有这种好奇心呀,可是为啥就出不来一个半个爱迪生呢?回头看看,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开始,时间已经被安排得满满的,根本没有主动思考的机会,也就渐渐丧失了主动思考的能力。


  我们在谈及教育时,会大谈“素质教育”。可实际情况却是:很多地方的教育扛着“素质教育”的大旗,大行“应试教育”之道。连幼儿园都成为“应试教育”的重灾区了。整个社会像一只无形的手,不惜让孩子牺牲童年的快乐,在“早开发”的名义下,牢牢地控制在孩子思想和行为。


  当下幼儿园的教育方式大有小学化趋势,孩子们早早地就进入了战斗状态。为知晓孩子们的智力进展,某些一线城市幼儿园经常会进行一些小测试。年轻的妈妈诉苦:一天,6岁的孩子哭着拿回一张57分的算术测试卷让她签字,同时转述道:“老师说幼儿园里就考不及格,将来上学会是差生,我再也不要上学了。”除了幼儿园里的小测验,许多学龄前孩子在父母望子成龙的意愿下,频频参加各类考试:剑桥少儿英语考级、钢琴考级中的考场上,经常可以看到四五岁孩子的身影。


  模板教出来的一代人的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曾说:“要追求真理,我必须一生中尽可能地把所有的事情都来怀疑一次。”


  我们成年人会有一种从众心理,当身边的人都在做差不多的事情时,就会心安理得,当个体显示出跟别人不一样时,就会感到恐惧,尽管这种比较安全的做事方式给他们带来更少的机会。


  我刚来深圳的时候,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有一年春节,我准备回内地,当时要到广州乘火车,只能先在深圳乘大巴到广州。我和太太一大早坐上大巴,赶中午的火车。可没有想到,车刚上高速就坏了。司机费了好大劲儿也不能排除故障,就告诉乘客有两种方式解决当前的困境:一是帮大家拦一辆同样去广州的大巴,二是等待公司总部重新派一辆车。如果选择第一方案,可以马上就走,而第二方案可能要等半个小时。很显然第二方案可能赶不上火车了。因为,在这之前,车已经走了五十多分钟,如果再等第二辆车,最起码要一个小时。于是,很多人选择了原地等待第二辆车,我和家人立即从一大堆行李中找出我们的行李,换乘了另一部车。等我们赶到火车站时,已经十分紧张,几乎是一上火车,火车就开了。当时大巴上相当多人买了跟我同一班车的卧铺车票,我上了火车后,特地留意了一下,没有再看到那些人。要知道,那时候过年的火车票是非常非常难买的。


  这是一件令我印象深刻而费解的事,选择第一种方案并没有风险,只是绝大多数人没有行动,所以自己也没有行动。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经济学家韦奇说:“即使你已有了主见,但如果有十个朋友看法和你相反,你就很难不动摇。”这就是所谓的从众心理,这跟我们的教育有直接关系。


  我们的教育使得孩子习惯于在家听父母,在校听老师,在单位听领导的人们,丧失了基本的思考。


  许多公司在遇到管理问题时,急急忙忙把咨询公司请来,但结果事与愿违。其中的逻辑十分简单,如果咨询公司以低成本的报酬进行咨询,那么咨询人员一定没有什么实际能力,否则他们可以当职业经理人了;如果咨询公司靠的是现成的管理技术,那么,这些技术就一定能从书店或者网上获得。老总们在面对前未有的问题时,还是用惯有的思维指望有人提供标准答案,结果可想而知。


  差距来自于智力开发模式


  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可是非常过硬的,真的如此吗?


  咱们先来看一组数据:体现人类智力顶峰的诺贝尔奖,其获奖者当中,占全世界人口0.44%的犹太人占了20%;占全世界人口4.4%的美国人占了70%;而占了全世界人口22%的中国人,目前只有两个人获得该奖,而且至今还不是科学奖项。说我们的基础教育比老外过硬,其实主要比得就是数学。可别忘了,代表数学成就最高荣誉的菲尔茨奖(诺贝尔奖没有数学奖)呢!


  面对现实,作为一个高度重视教育的民族,我们对此现象需要深刻反省。当我们在政治、经济、科学等诸多领域落后时,我们不禁想问:对孩子的智力开发模式是否出了问题?真正的智力开发应该是对知识的鉴别和创造能力,然而枯燥无味的学习鞭子却过早地抽到了年幼的孩子身上。


  当我们的孩子整天背诵唐诗宋词、超负荷认字识数的时候,国外的孩子们在学习认识大自然,挖掘兴趣爱好,学会生活自理……当文化课考试成绩成为至高无上的目标时,无法考核的思考能力被忽视了。


  这就是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西方教育文化在意的是独立思考下的知识创造,而应试教育在意的是知识的记忆。这位中国女孩虽然骗过了外国考官,但难以欺骗未来的国际竞争。


  人们可能会说,自己并不想让孩子成为什么大发明家,学习成绩好就行了。可问题远没有那么简单,我们常常发现,孩子不仅没有期望的那么“聪明”,而且学习也没啥积极性,表现常常令人沮丧。


  我曾经就是这样的父母,儿子在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他要比一般孩子“聪明”,于是我深受鼓舞,总想多教他点什么。我当过老师,所带学生单科平均分数高出其它班级10分,这让我比一般家长有了更大的期待。可儿子从一年级开始,学习成绩就长期在下游徘徊。焦虑不堪的我,总是想施加更大的压力让儿子进步,但事与愿违,儿子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在五年级时离家出走。


  儿子怎么会变“笨”呢?我甚至一度怀疑是我家附近的印染厂违规排放废气所导致的。可当我愿意重新认识教育,尝试着放手后,却产生了出人意料的结果:儿子在各方面都有了全面提升。我意识到,那种生怕孩子没搞懂,样样都想教给孩子的“灌输式”智力开发模式,不仅不能提高智力,反而严重地阻碍了智力的开发!


  谁都知道要想让孩子学习成绩好,首先要开发他的智力。这智力就如同电脑硬件,硬件跟不上,软件再好也无法运行。同样考100分,聪明的孩子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可能只是其他孩子的几分之一。小学阶段要求简单,看不出其中的差别,可随着学习的深入,优势就越来越显现出来。


  我辅导过很多家庭,大量的实例表明,当父母把学习成绩放下,为孩子的智力开发腾出的时间越多,孩子就越聪明;孩子越聪明,不仅学习成绩越好,而且有更多的时间开发智力,这就进入了良性循环。更重要的是,孩子其它的能力也会远远超过同龄人,成为走入社会后鹤立鸡群的关键因素。


【阅读原文】
下载APP
扫一扫 下载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