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顾骁来源:摘自《父母装傻,孩子更聪明》
一次,我带儿子到医院看病,现在挂号时只要将病历在条码机进行扫描一下就可以了。孩子拿着手中的纯净水瓶上的条码,也到条码机上扫一下,也出来了一个结果。我们不要因为孩子做事“无目的”,就不允许去作为,或者迫不及待地告诉他应该做什么。孩子“无目的”式的尝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好奇心用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就是玩,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就成为创造的动机。但最重要的是先有好奇心。
但孩子做事才不会区分什么有意义,没意义,只要能满足好奇心、赢得动机就行。刚出生的幼儿什么东西都想摸摸,什么东西都尝试往嘴里塞,孩子努力爬,努力站起来,努力走。对他来说,所有的行为都是在玩,也都是在学习。
我们往往出于担心,就不让孩子乱动。下雨了,孩子故意走在水里,我们不加思索地拉住他;孩子看到沙堆就爬了上去,我们又把他拉下来。当孩子想自己倒水、自己系鞋带、帮着家里端菜……被我们不假思索地拒绝,孩子的好奇心就会一点一点地消失。
不可否认,孩子沉迷在玩乐中,有虚掷光阴的感觉。一样东西反复地玩,很可能什么东西也没学不到。如何控制玩的消极影响?我们首先得要了解玩与学习、工作的差别。
玩的最大问题就是:它不一定能产生让人看得到的实际价值,但其它的特征都是积极,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设计孩子的学习方案。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培养孩子动手和动脑能力,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收获无限的乐趣,更为以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孩子从小除了要学会自己吃饭外,还要学会穿衣服、系鞋带、叠被子、洗衣服等。对孩子来说:凡好奇之物皆玩具,凡好奇之事皆游戏。
因此,生活当中的任何设施,都有可能成为孩子的玩具。有一次我们去越南,买了一袋咖啡,其中配了一个咖啡过滤器,儿子本来不喝咖啡的,但为了看看咖啡过滤器是怎样使用的,他主动学着泡了一杯咖啡。平时家里要是采购了新电器,儿子对安装和操作都非常有兴趣,这也是玩的动机促使他主动去学习和了解。
生活当中的任何活动,也都可以成为孩子的游戏。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我带儿子去北京,在老师家里包饺子的时候,其他孩子都到楼下玩了,唯独儿子留下来跟着大人一起包饺子,他的兴致可高呢。
给孩子玩具玩,更多是出于安全的考虑,因为安全是玩具设计的要件。但我们忽略了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能力,反而让孩子的学习离现实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的培养越来越远。鉴于此,我建议尽可能少地给孩子买玩具,而是开发生活当中各种有意义的事情提供给孩子学习,这样的玩意义远大于玩具带给孩子的启发。
女儿和其他孩子一样,对身边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一开始只是仪表盘,我没有在意过,结果经常在导航中登陆了无数个地点,我要不停地删除;后来孩子又对挂档感兴趣,我依然没有制止,而是告诉她操纵杆如何操作,每次需要挂档时,看着她来操作,直到不知道多少次后,孩子的好奇心消减。在我看来,如果我简单地制止,指不定她哪一天冷不丁地操作一下,让我措手不及,可能出现意外。在我有准备时让她下操作,就不会有意外,即使哪天没在监控下操作,也不至于是致命性错误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