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顾骁来源:摘自《父母装傻,孩子更聪明》
属性列举法
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藏在产生问题的原因中,这就是“对症下药”。观察要诚实地描述现象,和咱们的主观意愿无关。比如,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最常见的原因是感统失调,当发现孩子确实存在感统失调后,就开始按照感统失调进行纠正,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因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还存在任性的原因,甚至是其他更重要的原因,解决的方法并不相同。
所谓属性列举法(Attribute Listing)是指每个事物都有其若干个必要的属性(即要素)构成,对于相同功能的事物具有相同的属性项目,只是属性的内容不同而已,我们通过比较差异做出选择。比如我让儿子去超市采购学校用的水壶(之前孩子用的水壶漏水),商店有很多种水壶,同一种水壶在不同商店还有不同的价格,儿子应该怎样做出选择呢?
一、属性特性列举:把商品的具体特征(比如材料、制作工艺、形状、颜色等)和抽象特征(比如价格、功能、可靠性、实用性等)列出来。在列举时,要选择那些真正有价值的项目,如果对颜色没有讲究,那就不要把颜色列入属性列举之中。然后,将列举出来的各种特征,进一步进行内容分级(比颜色有红、蓝、白等)和程度分级(比如质量等级有优秀、良好、一般和差)。
二、现状特性列举:孩子现在选择的水壶,要针对之前水壶来做一个比较,特别是那些明显需要改进的项目,比如漏水,更要有侧重点。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人们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只是针对所存在的缺陷展开,这就有可能解决了旧的缺陷,又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缺陷。为此,我们在现状特性列举时,不仅要列举有问题的特性,还要列举其它各项特性。
三、目标特征列举:先把自己的期望全部列举出来,在列举时先不要去考虑可实现性。如果一开始就进行可行性确认,可能没有一个方案是合适的,或者认准了一个方案,而放弃了更好的方案,这些都是人们在决策中经常犯的错误。
四、现实特征列举:期望目标列举出来后,就要回归到现实中,通过取舍,选择咱们得最佳方案。当无法实现最佳方案时,就要根据现实条件,对目标特征进行修改,直到方案可行为止。
注:表格可以不读,提示家长说:如我们看到的这个表格,带过就好
儿子采购水壶时,将自己理想的水壶和现在柜台有的各种水壶进行比较,不仅包括性能,还要衡量价格。在他做出最后决定后,我问他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选择?他告诉我,他发现这个水壶有两个盖子,其中里面的盖子是软的,这样有利于密封。
儿子十一岁的时候,我尝试让他采购一台激光打印机,孩子问我要什么牌子的,价格多少,我告诉他,他所想问的任何问题,对我来说一样都不知道。
第一次出去,孩子很快回来汇报自己的信息收获:同样柜台上发现了一种品牌中的两个型号,分别是1480元和1580元。我问他是否知道这两款打印机的性能差别,售货员告诉他主要是外观上的差别。我再问他外观对我们家是否重要,孩子摇头。如果只有这两种选择的话,不是很清楚了吗?但市场上是否只有这两款打印机呢?这两个价格是不是最低的呢?
于是,我问他“你出去买东西,选择东西最基本的信息是什么?”儿子回,一个是款式,二个是价格。但显然在这两个方面孩子得到的信息并不是全面的,于是他再次出去。
他第二次回来后,他不仅记录了三家刚才型号打印机的摊位,有哪几款其他型号打印机,还去自由市场上打听了价格,而且又在附近一家超市打听到了价格。这样就对价格信息基本上清楚了。与上次相比,儿子对属性的内容增加了厂家、功能、经销商等信息。让孩子从小学会学会了“现状分析——目标分析——差距总结——弥补差距”的方法,并不是要把每一次购物环节整得这么复杂,而是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孩子在解决很多其他问题上都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而我们家长在这方面要明确的是,我们对孩子的期望是什么。
就以培养孩子为例,培养孩子的目标是什么,很多家长并不是很清楚。孩子的学习实际上有这样一些目的:技能、素质、文凭。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考核目标。我们说孩子学习弹钢琴是为了培养素质,但却用了技能的指标考核孩子学习的成果。结果很多孩子钢琴弹得很好,但并没有音乐素质。学习最基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生存技能,但我们却用考试成绩来衡量,这就造成了毕业后失业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