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顾骁来源:摘自《父母装傻,孩子更聪明》
给孩子做事的权利
许多父母爱孩子,却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他们不懂得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也并不真正关注孩子的成长需要。他们只想把孩子塑造成他们心目中的小孩的形象,习惯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孩子的身上,而这会让孩子丧失真实的自我。对于孩子而言,这样的爱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枷锁。
我们要学会的的一件事就是,给孩子充分的做事权利,会让孩子觉得是在为自己活着,而不是作为“父母的骄傲”存在这个世界上,孩子就会对所有周围的事情十分敏感。
假设孩子做出了类似于爱迪生学着母鸡孵小鸡的行为时,我们不妨给孩子一个认识的时间。在孩子孵不出小鸡的时候,这就可能促使他去查阅孵小鸡的条件。当孩子知道,鸡蛋如果保持在37度条件下21天,就可以孵出小鸡了,他就会做一个简单的装置,给鸡蛋营造一个37度恒定的环境。
我小时候就干过这种事情,拿一个100瓦的白炽灯作为热源,并在一个纸箱四周围盖上棉布作为保温箱。拿温度计来测量保温箱里的温度。为了防止保温箱里温度不均匀,我又采取了两个措施,一是让灯泡离鸡蛋远一点,二是在灯泡上包裹一层棉布,21天后果然孵出了小鸡。而这一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几次失败,也正是因为失败,才会有上述的调整。后来还会发现,有个别鸡蛋永远也孵不出小鸡来,经了解才知道,那是没有经过受精的鸡蛋,现在超市里买的鸡蛋基本都没有受过精。
超极少年成长训练有个二年级的孩子非常想养蚕宝宝,可学校只给四年级的孩子提供了养蚕的机会,孩子很不服气,一定要自己养。于是,她开始了养蚕的经历。首先,她要获得蚕卵,孩子在网上查到了卖蚕卵的地方。接着她得知道哪里能搞到桑叶,于是她跟妈妈来到花卉市场买到了棵桑树。等小蚕宝宝从网上买回来的第一天就出了问题,28条蚕跑丢了9条,她赶紧修好蚕宝宝的“住处”。蚕生长的很快,桑叶很快不够用了,她又查了一下除了桑叶,蚕还能吃什么。在百度的指导下,孩子又搞来莴笋叶和葡萄叶,可蚕并不爱吃,她赶紧想其它途径,结果发现,桑叶也是可以在网上订购的。蚕开始吐丝时,孩子又要为蚕宝宝建立吐丝“房”。整个过程中她解决了无数的问题。
“不知道”带来的惊喜
有一天,我们超极少年有个孩子突发奇想,想自己做甜甜圈。甜甜圈味道虽美,可怎么做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就有点难度了。她跑去问妈妈,这位聪明的家长摇摇头表示不知道。孩子没泄气,上网自己查资料,了解到甜甜圈是用发面做的。
可到哪里去找到发面引子呢?孩子再次求助妈妈,妈妈就更不知道了。她查资料后知道,可以买酵素或者拿一团发面做引子。这回她直接去找做馕的新疆人要发面,本来想用一元钱买,结果新疆人知道来意后,很热情地给了她一大块。接下来,面是发好了,但怎么也做不出甜甜圈的效果来,一大堆面不知道该咋办,孩子琢磨着是不是可以蒸馒头,结果馒头蒸得非常成功。这时候我给她了个小小的提示,甜甜圈不是蒸的,是烤的。
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找到了做事的方法,也随时临机应变解决了各种问题,更重要的是开发了智力。而这个过程家长最需要做的就是跟孩子说“不知道”,一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
这个孩子平时有很多奇思妙想,当父母的很少会打击她的这种积极性,反而鼓励孩子去做。这样的差距就在于我们的教育理念。孩子在很多自发的活动中学习跟成长,才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