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iss半职妈妈微信号:missbanzhimama
村上春树的《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说:“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无论别人怎么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
母亲教育孩子的节奏,可谓高级别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绝不是受外界拉扯而骚动,这种节奏通常不会轻易受别人影响,而是与孩子“共生”。
但母亲不堪一击、自乱阵脚,改变了自己的节奏,取悦了社会,讨好了别人,或者孩子成了别人口中的好宝贝。面对多重选择、质疑时,失去了在舞台上的独舞能力和特质,终究伤害的还是自己孩子。▼▼▼
在公园见到这样一幕。
在滑梯上,小朋友挨肩擦背地爬上长长窄窄的楼梯,他们的小身影远看就像流水线上的产品。
其中有一个小男孩上到一半就哭闹起来,他害怕了,当回头下楼梯时,发现身后是排长龙的小朋友,因为焦急,大声哭闹找妈妈。妈妈小心翼翼爬上去把男孩抱了起来,男孩不哭闹了。
当抱起来时,男孩的脚刚巧碰到下面正要上来的女孩,“哇!”女孩嘶声裂肺地哭了起来。女孩妈妈以最快的速度爬上来开骂:“你怎么抱孩子的?踢到我孩子了!”男孩妈妈很不好意思地说:“真对不起!”女孩妈妈不肯罢休:“连抱个孩子都踢到别人,你长眼睛没!”
没想到画风一转,男孩妈妈不知道是碍于难堪尴尬的场面,还是希望尽快得到对方的体谅宽恕,反而责备起自己孩子:“你看!都是你的错!你乖乖的,我就不用抱着你踢到别人了!”男孩当场被妈妈指责,又哭闹起来,“你还哭!踢到别人了,你还敢哭!”
随着两个孩子的哭声,闹剧散场了。
当时看到这情景,心痛无辜的小男孩,妈妈把责任重重落在一个懵懵懂懂又惊慌失措的孩子身上。在众目睽睽之下,拿自己的孩子“开刀”以求息事宁人,试问孩子的心理阴影面积有多大。
我相信这并非妈妈的初衷,是她当时没有平静理智去解决问题,被强烈追究数落时不堪一击、自乱阵脚,为求面子,让孩子背黑锅了结事情。
像上述情况,需要诚恳地跟对方道歉。如果道歉也不能摆平,甚至受到得寸进尺的恶意挑衅时,那就直接抱着有情绪的孩子先离开现场,找个清静的地方,安抚受惊的小朋友,跟孩子说:“没事的,如果下次从中途撤回来,不需要惊慌,慢慢下楼梯,妈妈一直在下面等你。”然后跟他说明白,刚才踢到小朋友是我们不小心导致的,让孩子向妈妈学习,做错了事情就要道歉。
妈妈的玻璃心被羞愧、愤怒、狼狈、难堪所挟持,言语失格让自己和孩子的尊严扫地。
本来孩子的航道上就暗礁遍布,谁都预料不到前方何等凶险,妈妈怯懦的气场、浅薄的格局,杀伤在半途,落得一半荒寒一半卑微。
▼▼▼
涵涵是我儿子从小的好朋友,他不仅仅是个懂事的孩子,他妈妈更是一个懂事的家长。
幼儿园放学后,大家都会在小区里玩。我跟涵涵妈在一边聊天,远远地看到涵涵使劲地推倒一个小朋友。那个小朋友的家长凶狠地指向涵涵:“你怎么打人,你家人怎么教你的,没教养!”涵涵妈冲了过去,连忙道歉,家长指着她说:“你怎么教孩子的,没有教过他不可以打人吗?”那时候许许多多的家长、小朋友的目光都投在两母子身上,他俩当众被数落,有如被千刀万剐、万箭穿心。
如果一时凌乱、瞬受打击的父母,很可能因为难堪狼狈的窘态,会怒斥、惩罚、打骂孩子,来公开证明我是有教育孩子的,并不是对方口口声声说的“没教养”。
涵涵妈还是我认识的那个处事冷静、讲道理的她,她并没有发火,道歉后慢慢领着孩子离开了。对方家长还在喋喋不休,像涵涵妈的做法并没有达到她的要求一样。其他家长也在窃窃私语,有如千夫所指。
到第二天,我们在小区见面。涵涵妈说,昨天她其实心孤意怯,只是装作冷静而已。庆幸自己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并没当众责骂孩子。涵涵推人的确是有原因的,涵涵妈太了解他个性了,他并不是恶作剧的人。涵涵说当时是小朋友用飞机朝他扔了好几次,而且对方家长熟视无睹,才推向他的。
于是涵涵妈跟孩子解释,如果下一次遇到这种情况,首先不可以推小朋友,而是应该去了解、去问:“你为什么扔我?”又或者严厉地说:“你不可以扔我!”如果对方道歉了就没事,万一对方故意或者继续扔,就跑来告诉妈妈,又或者拿过他的飞机大声说:“不可以!”。涵涵妈还跟孩子分析,也许小朋友并不是心怀恶意,只想互相放飞机而已……
在孩子闯祸、犯错时,我们自己当上无坚不摧的森严壁垒,“铿锵”地成为孩子的“靠山”。我们是最了解他的人,与他共同改正错误、处理问题。重点是,这样孩子才能不赌气地顺利改正,信任父母,日后发生矛盾时都会及时向我们倾诉。
相反,在混乱的当场我们还没有理顺关系、了解原因,孩子受对方指责痛骂,父母也站在对立面强逼不知所措的他独自接受恶果,孩子的自尊瞬间心烟消云散,错误积重难返。
▼▼▼
这个案例在网上广为流传,主人公妈妈在面对孩子闯祸时的解决办法充满了智慧和机警。
儿子在电梯里把所有楼层都按了,里面的乘客对孩子纷纷重重地指责批评,孩子听了后眼泪猛飚,妈妈搂着孩子,满满诚意地对大家道歉,又让孩子向每个乘客逐一道歉。每当电梯停在哪一层,就让孩子报哪一层,然后再次道歉。后来乘客们不再怒目而对,离开时,还回头跟孩子说:“没关系的,谢谢你报楼层。”
妈妈的做法,消除了孩子的狼狈难堪,保护了他的自尊心,但是同时也很好地教他坦然知错认错,诚意做出补救措施,最后得到大家的原谅和称赞。这篇文章在网上脍炙人口,是典型的教科书式的故事。
不堪一击或是波澜不惊,说到底,还是我们的“定力”问题。如一棵大树,我们内心的坚持、对孩子获知得充沛、格局视野的开阔、气度心胸的修炼,是长年累月生成的盘根错节,遇到外界的暴风骤雨、电闪雷鸣,大树就不轻易动荡。
人,从来都是带着瑕疵活下来。谁都不是你的谁,更不是你的知心可腹的解语花,说的话固然不会正中下怀。
不堪一击是妈妈实操中铁铮铮的“失控”,也是被层层剥落的底气;我们更需要的是,心无旁骛地强化自己的理直气壮,炼就内心的“倔”,铁甲钢拳的教育理念是自己的底线。
面对社会的所有人和事,教育乃知是非,懂剔抉。
作者简介:原媒体人,生娃后半职妈妈并为自由撰稿人,现时教育类媒体特约作者,女性类媒体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