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主播:姝言
让你的心灵在这里安静下来…… 新浪微博:书雅Sellia 微信公众账号:书雅主播
分类: 全部 育儿 婚姻 儿童故事 情感 智慧
扫一扫进移动端

陪伴孩子成长,也是自己的成长

主播: 姝言
人气:44万
陪伴孩子成长,也是自己的成长

  作者:向辉


  小米几年来一直向我传递各种有关她的“坏消息”,她的婚姻不幸福,男人不靠谱;孩子也不听话。总之一句话,她过得很辛苦很辛苦。反反复复,一接到她的电话,短信息,必有最后一句。


  从最开始的安慰,献计献策,到今天,我也开始无语了。因为最近她又倒给我了另外的一些“苦水”。


  童年的时候,母亲重男轻女,家里重的苦的活,归她干。但是,相比较受宠的弟弟,挨骂挨打的事儿也归她。


  她曾给我详细地描绘过一次母亲追赶着要打她,她就跑,眼看就要追到。恰好前面有棵树,小女孩就绕着那棵树跑,母亲就绕着那棵树追着要打她……


  那时天应该很蓝,风也很清,轻柔地吹拂过树梢。一场童年的“追打戏”就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展开了。


  有时也感慨,人生真的五味杂陈。明明你是想回味一下成长过程中,所遇见的那些美好的山水、花花草草、午后的一只蜻蜓、过年时爷爷送给你的一个糖人儿,但是不幸却有诸多痛苦与不堪回首的残忍往事,像苍蝇一样,时不时叮了鲜亮的胳膊,拧起一个包儿。


  痛彻你的心,撕扯你脆弱的神经。如小米。即便有美好,也沉浮在阴影里,参差斑驳。


  小米说她老了很多,我看过她的照片,一年比一年老下去。我突然很怀念那年还很青春的小米,扎两个长辫子,一身明媚的休闲装,走在小河边,半闭着眼睛一声一声地唱下去。这是这么多年小米最美好健康的形象在我心中定格。


  剩下的,抱怨,控诉,她说她和她的父母已经不怎么来往了。以前是让她拿钱回家,给家里还债、盖新房子、弟弟结婚……现在直接让她不用回去了。想想,这中间该发生了多少“金戈铁马”,硝烟炮火,令原本已经不健康的亲情如“残雪遍地”,冷落了关河。


  几月前我接过她的一个电话,与往常一样,先是抱怨一通,说自己太操劳了。然后就大声地指挥她的儿子这样那样,“这个字是这样写的吗?你,你再写一遍!”那话里,充满了戾气。


  “唉,我今天这样,拜我的原生家庭所赐。一个原生家庭对一个人以后的生活太关键了。”她说。


  “不管怎么说,父母于你有养育之恩。”我意图让她的思路里多些亮光。


  但是我发觉我是天真了。她的记忆沦陷在一遍沼泽地,有的是无穷无尽的暗涌。她是受过研究生教育的人,按理说智商应该会让她走得出这些不健康,就算短时间不行,时间久了应该是可以的。


  可是,真的没有。我只能说,童年所经历的糟糕已经像一个刀刻的烙印,深深地印在了一个人的心里。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安全感、焦虑感和强迫症等。它们就像一朵有毒的花,渗在一个人的血液里,伴随着她慢慢地长大。


  然后,就到了今天的小米。烂的婚姻、过敏的神经。但是她也的确努力了,她拼命工作,靠自己挣到房子和汽车,现在又贷款买了一套大房子。她也以这些成绩为自豪,我也由衷佩服这位“女汉子”朋友,也希望她能真正开心起来,忘却过往的不开心。


  然而,并没有,生活质量是越来越高了,那些年的阴暗心情半点没有清除,依然戾气。


  看来,一个人的人格类型也很难被外在物质所改变。我不得不说,成长中的记忆几乎左右了人的一生。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其《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提到一个人早期的记忆对其成年之后的影响:“他(人)的记忆代表了他的‘生活故事’;他反复地用这个故事来警告自己或安慰自己,使自己集中心力于自己的目标。并按照过去的经验,准备用已经实验过的行为样式来应付未来。”


  于是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个幼年在不安全,受恐吓的环境中长大的小孩,成年后,会感觉缺乏安全感,也很难给她或他自己的小孩带来实质意义上的安全感。


  一个自小不受母亲器重和关爱的孩子,内心很缺乏爱的感觉;若没有及时的修复爱的能力,她的情爱之途大概“荆棘丛丛”,其孩子也必将在一个缺爱的环境中长大。


  所以,我很理解这个年代,人们为什么会越来越重视“儿童教育”。一段好的健康的充满爱的历程的童年,几乎奠定了孩子成年后的幸福人生。


  我们这一代妈妈,生长于改革开放后,人们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在那个生活质量还远不如今天的时代,让孩子吃好点穿好点,仍然是所有父母的梦想和努力的方向。


  于是,孩子内心的真实、渴望被忽视,亲子互动恐怕在那时还没有“出世”。比如父母会认为过年给小孩子买红衣服喜庆,但是那时我喜欢的是隔壁小姐姐那样的绣着一朵花的绿衣服;比如我看到我表妹有一个布娃娃,“垂涎三尺”,但是妈妈却不一定懂得。


  当我们带着那些年的遗憾长大,再去养育自己的子女时。却不期望童年时的缺失再次发生在他们身上。或者说,我们是以科学育儿这种方式,以重视小孩心理健康发展的方式,来弥补我们自己童年时没有实现的梦想、没有得到的渴望。


  ·当你让你的孩子对做不做某件事作出选择,是不是也想到过小时候父母要求你事事要听大人的话?·


  ··当你尊重你的孩子对于一块糖果的决定,是不是也想到过小时候母亲不经过你的同意,把你的糖果送给了别人?·


  ··当你对你的孩子作出承诺就尽量去实现,是不是也想到过小时候大人会轻易承诺,却很少给我们兑现的失望?·


  ··当你看着你的孩子在阳光下和其它小伙伴玩闹欢笑,是不是也想到过小时候因为缺少玩伴,你曾度过了一段孤独的时光?


  所有的陪伴,其实也是在陪伴自己;所有的精心养育,其实也是在补偿自己,养育了自己。所有的用心,其实也帮助了自己的成长。


  所以,儿童心理学有这样一个观点:陪同一个孩子成长起来,也是自己的成长。杨澜也说过: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其实就是成长。


  现在,我又想到了小米。因为困在童年的“噩梦”里,其实她也没有真正成长起来。她是一个没有得到健康的爱的已经长大了的“孩子”。小米,选择用心陪同你儿子一起成长,而不是陷入对外在物质的过度依赖,会不会对你不堪回首的童年,是一种拯救?


本文摘自《爱需要方法》书中节选,

作者:左辉

图书简介

没有不爱孩子的家长,只有不懂如何爱的家长

著名心理学家、家庭成长导师左辉老师

为家庭教育纠偏,68堂公益课,让你用对方法爱孩子.


【阅读原文】
下载APP
扫一扫 下载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