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iss 半职妈妈 微信号:missbanzhimama
朋友在开学季前写了封长长的信给她即将上幼儿园的孩子,感情满溢得边写边流泪;妈妈们每逢孩子生日就会写一大堆文字在卡片上,不仅是祝福语,更多的是与孩子这一年共同经历的快乐和忧伤;在早教认识的妈妈,也会真诚用文字记录下孩子每天甚至每堂课的甜涩和进步;更高大上的,数我那个作者朋友,多年不出一本书,一出版就是道尽怀孕与育儿甜酸苦辣的畅销书,说是分享,倒不如说是给自己未来的孩子看,封面还是她儿子呢。
每当想到这里,总觉得自己站不着队,思考自己要不要也留下些观感性强的文字给我孩子,未来的他会看吗?看了会深深地感激涕零还是掩嘴笑话我的错别字?但这不重要,真不重要,写信或记录完全是个独处的方式,是精神上的享受,与未来的孩子关系不大,也不勉强,反倒是一种自我交流和消磨的真实存在。
我们排空、厘清淤积在心底里像泥泞的情绪,夹杂开心的郁闷的,出口是用文字来疏通,内容是生动活泼或狗屁不通又何妨,最后给自己画上句号就是了。体验过享受过的时光,用文字记录给我们带来快乐。
说说朋友最近告诉我的一件事,是一个任从冲动而生活的小男孩,妈妈用文字打发自己,在有惊无险的日子里最终收拾了残局。
这个男孩12岁,妈妈发现儿子电脑里收藏了很多不堪入目的黄色相片,她要疯掉了,天要塌下来了,说教和恶骂都制止不了。请教专家,专家让她装糊涂,不懂调教就索性袖手旁观,毕竟青春期萌动与反叛是合符常理之事,但作为家长,哪有专家那般淡定从容。她惶惶不安、胆颤心惊,担心得自己都掉了好几公斤肉,不敢进一步遏制唯恐更狂乱,不敢再次拆穿顾虑更逆反。于是每天写信给未来的儿子,唯有用此方式来宣泄心中的忧虑和操心,内容估计是孩子形形式式的往事和日常。好几个月后,她发觉孩子电脑上已消失了之前的令她恶心的片子。妈妈“强迫症”写信为儿子预留了大大的空间,给予他自身去消化,青春好奇之事不声不响就自然过渡了。重点是妈妈在写信中也把自己给看清楚了,想起最初自己素心相赠,何必一针见血落得反眼不识,耐心等待也是放过了自己。
这样说来,写信倒能带来了奇迹。
会写信的人总不会太坏,更何况是写给孩子的人。到我们老了,孩子大了,也许那些洋洋洒洒的信或记录还在我们自己手中,在满脑子糊涂事之前,我俩平行活在各自的世界,安然就好了,像没有折腾过的最初。
旁若无人读起自己写过的,像永恒,那瞬间,孩子从未长大。